《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人民軍隊政治思想工作原生態魅力呈現——讀周克玉將軍《軍政委日記》
人民軍隊政治思想工作原生態魅力呈現——讀周克玉將軍《軍政委日記》
作者:沈培新 朱貴平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6-02 瀏覽次數:8329
儒將周克玉由蘇北根據地的區隊政治指導員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常務副主任、總后勤部政治委員。他繼承和發揚新四軍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長期從事軍隊的政治思想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是我軍一名優秀的政治思想工作者和領導者。
儒將周克玉自1947年1月由根據地工作轉入部隊以后,由蘇北根據地的區隊政治指導員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常務副主任、總后勤部政治委員。他繼承和發揚新四軍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長期從事軍隊的政治思想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是我軍一名優秀的政治思想工作者和領導者。1994年5月晉升為上將軍銜。2005年起任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會長。《軍政委日記》是他1982—1984年擔任某軍副政委、政委期間的真實記錄,涉及政治思想工作的方方面面,呈現了我軍高級政工干部職業生涯的原生態,語言生動,內容豐富。
《日記》是特定時期軍隊建設和發展的歷史記憶,比親歷者事后寫的回憶錄更具文獻和史料價值
《日記》所反映的年代正值我國“文化大革命”結束,實現黨的指導思想撥亂反正之際,進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那是一個邊解放思想、邊劈路奮進的年代。在部隊,解放思想的浩蕩東風激發了人們的熱情,信心百倍地開始了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征程。然而,長期搞政治運動的思維定勢和“極左”思潮的余毒,仍然束縛著一些人的身心,阻礙著人們前進的步伐。那是一個經過十年浩劫之后百廢待興,在曲折中艱難探索的歲月。所有這一切,在《日記》里都有了真真切切的記載和評述,成為那個特定年代的生動記錄,讀來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特別是對一些黨史軍史重大事件、重要活動,作者都以親歷者的身份寫下了自己的感受,原汁原味,打下了深深的時代烙印。比如1982年8月關于黨的十一屆七中全會精神的學習討論,9月關于黨的十二大精神的學習貫徹,“雙先”活動、軍民共建活動的開展,全軍整黨的展開及影響,我國潛艇在水下成功發射運載火箭,1984年11月鄧小平主持召開軍委座談會及12月20日余秋里在全軍后勤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等,讓人既感受到撥亂反正的艱辛和努力,又感受到開拓創新的勇氣和成效,感受到軍隊正規化建設的強大動力和前進的腳步。所有這些,都與國史軍史互相印證、相互補充,成為后人研究黨史軍史、探索軍隊正規化建設發展規律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日記》是軍隊政治思想工作的“教科書”
作者現身說法,入情入理,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展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魅力所在。政治思想工作是人民軍隊建設的光榮傳統。人民軍隊是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團隊,黨的領導是軍隊建設的靈魂。戰爭年代支部建在連上,黨指揮槍,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制度,成為區別于其他政黨武裝的突出特點和戰勝敵人的強大的政治優勢。蔣介石敗退臺灣以后的一個重要反思就是,軍政干部無思想領導、無政治教育即自相分化,要求全體官兵像共產黨的軍隊那樣“把思想變成信仰,把信仰變成力量”。那么,在和平建設時期,如何發揮政治思想工作的優勢和作用,保證人民軍隊的穩定、鞏固和堅強有力,成為新時期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嚴肅課題。作為一個野戰軍的主要領導成員,《日記》里記錄較多的是其軍政委的職業生涯,內容涉及思想建設、宣傳工作、干部教育、組織管理、職務升遷、干部轉業、士兵退伍等方方面面,在詳細記錄工作過程的同時,感悟很多,思想火花迭出。對軍隊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和長期困擾人們的現實問題,提出了獨到見解,讓人受益匪淺。比如,針對黨的民主生活會上不敢觸及矛盾的問題,1983年2月3日的《日記》寫道:“給我一個突出的感覺,在黨內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問題上,也存在吃大鍋飯的現象。多數意見都是籠而統之的說黨委,指名道姓的很少,很含糊。我們在學習和發揚民主的動員階段,曾想方設法改變一點黨內不敢開展批評的庸俗風氣,現在看來還是相當困難的,必須繼續進行教育,以求有所成效”。針對一些領導干部的會議發言泛泛而談不得要領的問題,《日記》里多處進行了分析和點評。1982年9月22日寫道:“做領導干部,講話的次數機會多了,就要努力擠掉水分,多思深思,想明白了想準確了再講,講的時候盡量用簡練而明確的語言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加以表達。逢會必講,又講不出道理,雖有道理而如一堆亂麻,還是少開或免開尊口為妙。”1983年3月5日寫道:“一個負責的干部,說話要少、要精、要準、要有新意,才能有好的效果。說話的機會越多,越要謹慎,越要思考,三思而后言。”周克玉對于存在的問題找得準、挖得深,敢于觸及矛盾,解決問題經驗豐富,富有真知灼見。另外,結合工作,作者經常突發靈感,警句格言頻頻出現。比如:“共產黨人為人民辦好事,必須依靠人民的覺悟、人民的力量,用強迫命令的方法是不行的。”“能教育人的道理,一半是講出來的,一半是做出來的”。這些,對卓有成效的開展部隊政治思想工作開闊了眼界,轉變了思路,提供了方法。
《日記》反映了一名解放軍高級將領的摯愛親情,弘揚愛黨、愛國、愛人民軍隊的主旋律,高唱為民、務實、清廉的正氣歌
作者《自序》道:“我愛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軍隊、我們的干部戰士和人民群眾,這是我力量的源泉,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日記》里展示了作者工作、生活、人際交往的諸多喜怒哀樂。比如對軍民共建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感到喜悅,對軍隊“雙先”活動、整黨工作順利開展感到舒心,對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積極推進感到欣慰,對黨內軍內高層領導干部對軍隊建設的重視和支持感到鼓舞,對部隊文明創建工作現狀感到憂慮,對領導干部文化素質和干部隊伍新老交替緩慢感到憂心。當然還有自己對崗位變動、職務升遷的謹慎樂觀,對家庭和親人的牽掛和愧疚,對逝去的親人及師友的傷感和懷念。
《日記》中展現的許多情景,許多人和事都是一個特定年代的獨有反映,如回放的電影鏡頭,一一涌現到讀者的面前,讓人在回味歷史的同時,感受到了一種深刻的情感熏陶和洗禮,最終使心靈得到凈化和提升。
繼200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軍政委日記》之后,2008年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又出版了周克玉將軍的《戰地雪泥——抗美援朝日記》,真實記錄了作者1952年10月至1953年12月隨部隊跨出國門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日日夜夜,生動再現了基層連隊政治工作的艱辛、物質生活的艱苦和浴血疆場的豪邁,高揚了廣大志愿軍官兵在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面前義無反顧、保家衛國的激情與浪漫。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正衣冠。”《軍政委日記》等雖然是私人的工作、生活、情感記錄,但卻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對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于培養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對于造就品德高尚的心靈境界很有價值,值得撫卷深思,汲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