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九江有座“葉挺”樓
九江有座“葉挺”樓
作者:謝勇武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5-12 瀏覽次數:8747
九江有座小樓,坐落在城東山頭一片小樹林里。數年前這里門前立著一塊小碑,上面寫著:九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師部。樓內住著幾戶人家。只有我們幾個關注的人知道,這是座革命小樓——葉挺在八一起義前住過的地方。
九江“葉挺”樓
九江有座小樓,坐落在城東山頭一片小樹林里。
數年前這里門前立著一塊小碑,上面寫著:九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師部。樓內住著幾戶人家。只有我們幾個關注的人知道,這是座革命小樓——葉挺在八一起義前住過的地方。
2007年下半年,小樓主管單位——解放軍五一療養院將這座小樓里的住戶遷出,并將里里外外修繕一新交地方政府,向市民展出。門前掛出了:八一起義策源地紀念館(葉挺二十四師指揮部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82年前,九江經歷了中國革命史上不尋常的一頁。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流中,飽經斗爭洗禮的工人農民,穿著灰布軍裝的英武軍人,戴著眼鏡的知識分子和滿臉稚氣的軍校學生來去匆匆。這里有臨時中央常委周恩來、張太雷、李立三、張國燾,五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瞿秋白、劉少奇、夏曦、譚平山、易禮容,中央候補委員陳潭秋、郭亮……,還有日后共和國十大元帥中的七位先后來到這座長江邊的小城,他們是:朱德、賀龍、聶榮臻、劉伯承、林彪、陳毅和葉劍英。
葉挺于7月11日率領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向九江開拔,7月12日抵達九江。師部進駐美國基督教圣公會辦的教會學校——九江圣約翰中學,部隊駐市區及其附近。這座西式明二層暗三層回廊結構的小樓,原為圣約翰中學校長高達德(美國人)的寓所,在這里葉挺居住了15天后,于7月26日率領第二十四師離開九江,乘火車奔赴南昌,參加八一南昌起義。
7月16日,吳玉章、林伯渠、鄧鶴鳴抵達九江,同船到達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譚平山。中央軍委參謀長聶榮臻和賀昌、顏昌頤于19日抵達九江后,住在葉挺師部,組成前敵軍委,對中共實際掌握的武裝實行軍事領導,參與軍事決策。19日抵達的還有臨時中央常委李立三、中央委員兼秘書長鄧中夏。朱德也于19日到達九江,再轉南昌。
7月20日,先期到達九江的譚平山在葉挺師部主持會議,參加的有李立三、鄧中夏、聶榮臻和葉挺。會上分析了形勢,認為在軍事上要趕快集中到南昌,實行南昌暴動。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南昌起義的問題。第二天,李、鄧上廬山,向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和瞿秋白、張太雷匯報了關于南昌起義的意見,得到了三人的贊同。23日中共中央委員、國民黨中央執委、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參謀長惲代英抵達九江,與在潯(九江簡稱)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具體研究起義的政治綱領和行動計劃,起草起義宣言。同日,賀龍率二十軍到達九江。24日,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獲悉了準備剝奪葉挺、賀龍兵權的廬山會議內幕,告訴了葉挺。25日,葉挺、賀龍、葉劍英、廖乾吾、高語罕在甘棠湖小游船上召開軍事會議,決定葉、賀部隊行動的時間。葉、賀分別于26日、27日離開九江到達南昌。
25日,惲代英、譚平山、李立三、鄧中夏在葉挺師部召開第二次會議。這次會議討論了行動綱領和各種問題,把起義推進到實施階段。會后,惲代英在師部完成了《中央委員宣言》和《中央委員各省區特別市海外各黨代表聯席會議宣言》等初稿后,于30日離潯趕赴南昌。劉伯承因事耽誤最晚到達九江,由于他辦事一貫周到細致,被周恩來指定為起義的參謀團參謀長。
7月26日,周恩來偕陳賡抵達九江,向惲代英、譚平山、李立三、鄧中夏傳達了中央關于舉行南昌起義的決定。譚平山、李立三等也匯報了第二次九江會議的情況和葉、賀部隊的行動部署,周恩來對“在潯同志的意見完全同意”,并派鄧中夏將南昌起義詳細計劃帶回中央報告。當日,周恩來、譚平山、李立三、彭湃、陳賡等上廬山,27日從牯嶺下山步行到德安,由德安坐火車到南昌。當天成立前敵委員會。周恩來離開九江前要賀昌隱蔽在第四軍,要聶榮臻、顏昌頤設法把第四軍第二十五師拉到南昌參加起義,并負責接應到九江的后續部隊和零星人員。會后,聶榮臻趕到馬回嶺,與周士第一起做好部隊的工作,顏昌頤在九江接應后續部隊和零星人員。整個準備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
1927年8月,葉挺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同年12月11日,有參與領導了廣州起義。圖為葉挺將軍在廣州起義后的留影
“7·15”汪精衛叛變革命后,中央軍官學校武漢分校被改建為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由惲代英、施存統、陳毅三人組成秘密中共黨委,陳毅為書記。
8月2日晚,教導團奉中共中央軍委命令乘船向九江進發,準備參加南昌起義。其間船隊在黃石被攔,經交涉于第二天放行。4日上午抵達九江。此時,九江碼頭已武裝戒嚴,不準船隊靠岸。張發奎的命令是:把武器留在船上,徒手上岸集合。事情來得突然,陳毅與團長侯連瀛、副團長楊樹松(均為共產黨員)都沒有思想準備。江面上到處都是船,人員坐得很分散,無法進行聯絡和指揮,只好先上岸,再見機行事。陳毅早在黨內作了布置,要隱蔽待機,不輕易暴露身份。此時,大家才知道葉挺、賀龍的部隊已在南昌起義的消息,內心十分興奮。
上岸后,教導團被分散住在圣約翰中學。當晚,陳毅在圣約翰中學校長高達德的寓所召開黨員干部會議,提出了應變措施:一是暴露身份的連夜出發到南昌,會合葉、賀部隊;二是有條件的可以分散回家搞農運;三是沒有暴露身份的,繼續隱蔽待機留下來。
陳毅和特務連長肖勁早已暴露身份,上岸不久就被國民黨盯上了,兩人商定同行去南昌。陳毅、肖勁在特務連三個排長的掩護下連夜出發,沿著九江到姑塘的大路奔向前方。6日凌晨,陳毅、肖勁從姑塘坐上了小火輪,于當晚到達南昌。此時葉、賀部隊已經南下,他們連夜出城追趕,8月8日終于在撫州追上了起義軍。
九江圣約翰中學的這座小樓為中國革命作出了貢獻,為南昌八一起義起到了策源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