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深情懷念張藩伯伯
深情懷念張藩伯伯
作者:喬阿光等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8-03 瀏覽次數:8332
張伯伯和我們爸爸1939年11月相識在新四軍挺進縱隊。張伯伯是挺進縱隊的參謀長,爸爸是挺進縱隊一團團長,生死戰友情誼使他們結下了一輩子的友情,也使我們兩家成為好朋友。張伯伯是一棵永不褪色的革命常青樹,我們永遠懷念您!
張藩
1958年清明前后,王于畊(葉飛夫人)阿姨從福州到南京來開會,順便看望老戰友。她一踏進我們家,爸爸喬信明就向她“訴苦”:“于玲早不走晚不走,偏偏在我過50歲生日時出差。偏巧你又來了,本可以借生日之機,請你吃個飯。現在怎么辦?”王于耕阿姨立刻說:“她不在,我來給你過生日。”爸爸最重友情,立即提出:“今年鐘期光和張藩都是50歲,干脆我們三個一起過得了。”于是王于耕阿姨就在南京飯店訂了一桌。哪曉得惠浴宇伯伯也得到了消息,他說,我今年也是50歲,于是也加入進來。軍旅作家吳強剛完成《紅日》巨作,聽到消息也來參加聚會。惠伯伯開玩笑地說,這頓飯只要吳強拿一點標點符號來就夠了。這就成了一個兩百歲的壽宴。大家歡笑嬉鬧地過了一個痛快的生日聚會。還說要一起過400歲、600歲呢!當年他們爽朗的笑聲似乎還在我們的耳邊回響,卻轉眼已過50年。我們這些當年的毛孩子都超過了50歲,開始步入中老年的行列,現在又一起為他們操辦100歲的誕辰紀念了。
張伯伯和我們爸爸1939年11月相識在新四軍挺進縱隊。張伯伯是挺進縱隊的參謀長,爸爸是挺進縱隊一團團長,在郭村保衛戰、黃橋決戰等著名戰斗中都一起戰斗。雖然他們并肩作戰僅兩年多,爸爸就因病癱瘓離開了戰斗部隊,但是就是這兩年的生死戰友情誼使他們結下了一輩子的友情,也使我們兩家成為好朋友。
南京解放后,我們家住雍園一號,他們家住梅園新村大悲巷12號,我們家的側門就對著他們家的大門,親密就如同一家人。兩家孩子吃在一起,玩在一處,不分彼此。星期天我們兩家加上鐘期光伯伯一家經常一起去中山陵、雨花臺等處玩。他們的大兒子張如寧參軍,張伯伯工作忙,沒時間送他過江到浦口乘火車去部隊。我們爸爸就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關照,和媽媽一起親自送張如寧和鐘期光的大兒子鐘德蘇過江送上去部隊的火車。我們的肚子餓了,就坐到他們家餐桌上大吃一頓,一只雞轉眼就被我們消滅了。尤其令我們感動的是,當我們媽媽的工作調到位于北京西路省委大院里的省手工業管理局時,離我們原來的家白下區申家巷太遠,那時公共交通還不發達,媽媽每天上班很不方便。張伯伯和張震叔叔就從軍事學院的房子里調劑出了緊臨北京西路的天目路26號給我們家住,解決了大問題。這樣的跨單位跨兵種調房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張伯伯辦到了。這時他們家搬到了瑯琊路,我們兩家又近了。
1963年爸爸的病情加重了,張伯伯非常著急,指示軍事學院的有關人員一定要配合軍區總院全力搶救。爸爸不幸去世,張伯伯立即派人把還在外語學校不知情的喬春雷接到醫院,春雷一到醫院就看見張伯伯在爸爸的病床前放聲痛哭。一應喪葬事宜都由張伯伯和其他老戰友操辦。他們全家都參加了爸爸的追悼會。
在爸爸去世以后,張伯伯對我們更加關心。就在爸爸去世不到一個月的國慶節,他就帶我們和他們全家一起到新街口銀行大樓上看國慶游行。他經常把我們接到他家玩,還帶我們到軍事學院去游泳和看電影,他手把手地教我們兩個妹妹游泳。
張伯伯的生日是大年初一,媽媽曾送他一句話:“與天同生日,壽比天還高”。軍區黨委常委在每年大年初一也去向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祝壽,吃他家一碗壽面,我們幾家便隨后到場祝壽。大家一起高唱《新四軍軍歌》,唱張伯伯家鄉的《瀏陽河》。熱熱鬧鬧地為他祝壽成了我們這幾家每年大年初一規定的節目。年初三是我媽媽的生日,他們家三代人也會到我們家來熱鬧一番。他的女婿還寫了一首打油詩:“初一到我家,初三到你家,唱歌又跳舞,大家樂哈哈。”正月十八是張伯伯的夫人彭克阿姨的生日,媽媽也要去祝賀一下,這個年才過完。張伯伯去世的前一天正是正月十八,當天他們家的孩子還向他匯報,于玲阿姨到家里來祝壽了,他還點頭表示知道了。沒想到第二天他就過世了。
張伯伯是個重情義的人。他不僅對我們非常關心,對我爸爸的姐姐也一樣關心。爸爸去世后,有次我們的姑姑從老家來南京,他就像對自己的親姐姐一樣,給她一些錢,安慰她,要她保重,使姑姑感動得老淚橫流。
2000年6月28日,是著名的郭村保衛戰勝利60周年紀念,江都郭村鎮召開紀念大會。張伯伯因身體原因不能前往參加。他派自己的兒子張寶寧代表他在大會上發言,對當年參加戰斗的部隊和地方的老戰友表示了深深的懷念,使我們非常感動。
張伯伯年輕時喜歡打籃球。上世紀60年代還參加過一次“將軍與農民打籃球”的活動,還是將軍隊的主力。當時南京中山東路體育館有籃球比賽,他是非看不可的。而我們家兩個酷愛籃球的男孩子每次都抓住這難得的機會跟著張伯伯去看精彩的籃球比賽。后來張伯伯的家被南京軍區空軍后勤部改建成梅園招待所,在南空后勤部擔任領導工作的喬泰陽要求部隊在改建時,留下了張伯伯院子里的一棵松樹。2000年1月1日在這個院子里蓋的飯店里請張伯伯和彭克阿姨、劉飛將軍的夫人朱一阿姨和廖政國將軍的夫人史凌阿姨等吃了一頓飯。張伯伯非常高興,雖然餐廳在三樓,又沒有電梯,他卻興致勃勃地步行上樓。我們兩家的友誼故事是說不完的。
張伯伯曾對我們媽媽說,老喬這個人非常堅強,我們都沒有吃過他那樣的苦,他坐過牢,生了那樣痛苦的病,他都挺過來了。
其實他自己也很堅強。他11歲喪父,13歲就當小挑夫,挑起了家庭的重擔。17歲就參加了農民協會。大革命失敗后,他不畏白色恐怖,串聯挑夫們組成扁擔隊,扶困濟貧,伸張正義,在他的家鄉張家坊頗有影響。當年,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在張家坊遇險,扁擔隊曾設法營救,救出了這位農民起義領袖。全國解放后張伯伯看到了謝覺哉撰寫的《毛澤東張家坊遇險》文章后,才知道當年救的人竟然是毛主席。而張伯伯對我們這幾家這樣好的朋友都沒有提過這件事,可見他是非常低調,非常謙虛的人。直到這次要寫紀念他的文章,才在一篇文章里發現他竟然營救過毛主席。
后來他參加赤衛隊,加入共青團,僅5個月就轉為共產黨員。他率領赤衛隊和紅三軍團一起打長沙,最后參加了紅軍。在紅軍中他進步飛速,到紅軍長征前他已是團政治委員。在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期間他曾負重傷,衛生員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用剪刀給他做手術。其痛苦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在黃橋決戰中,他在指揮所門前,乘敵人混亂潰敗之機,帶著司號長等一次俘敵500余名,這一奇跡被截入史冊。
在三野第二十九軍擔任政委時,他派出團長李干和三名營級干部潛入敵江陰要塞臥底,渡江戰役發起后活捉了敵要塞司令戴戎光。
全國解放后他做了許多工作,一生勤懇奮斗,直到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還念念不忘革命事業,他請當時南京軍區領導同志帶信給中央說:蘇聯莫斯科廣場上的紅旗落下來了,東歐形勢很緊,我們的黨和政府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要使我們的政權掌握在無產階級革命接班人手里,要使首都天安門廣場上空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一定要重視黨的建設和培養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他提的這些建議,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和答復。
他自己非常艱苦樸素,一位軍區政治部畫家給他畫肖像,畫上的張伯伯穿的是灰得發白的舊夾克衫,只有胸前金光閃閃的勛章才能讓人看出他是個有卓越戰功的老戰士。他還在家中掛了一副對聯:“消滅蛀蟲還大樹,清除蜉蟻固長堤”。以示自己對不正之風的深惡痛絕。
他對黨史的研究也非常重視,多次提出一定要尊重歷史,反對亂編亂寫。
他對老同志的困難非常關心,譚肇之叔叔病重時,他指示南京軍區總院千方百計救治,幾次挽救了譚叔叔的生命。
張伯伯是一棵永不褪色的革命常青樹,他用自己的行動盡自己的能力千方百計地維護無數先烈打下的江山,為革命事業千秋萬代繼續下去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我們永遠懷念您,敬愛的張藩伯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