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根據地的兒童團
根據地的兒童團
作者:李澤林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4-09 瀏覽次數:8330
抓了個敵探子
1939年秋,新四軍五支隊東進抗日,解放了我的家鄉——安徽省天長縣大通鎮。別看這小小的集鎮,當時一支支抗日的隊伍從這里經過,不少部隊在這里駐防,新四軍二師師部也曾住過這里。許多高級首長,像劉少奇、張云逸、張鼎丞、羅炳輝、譚震林、鄧子恢等都在這個小集鎮上住過。這里一度成為淮南抗日的中心。日寇和偽軍經常派特務來刺探軍情和進行破壞活動。保衛首腦機關和駐軍的安全,成為當時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群眾都發動起來了,鎮上的兒童團又能做些什么?經過商量,一致同意像其他抗日根據地一樣設立盤查哨。從此,在街頭和交通要道上出現了肩扛紅纓槍、手持小紅旗的兒童團員,不分春夏秋冬,嚴寒酷暑,始終堅守崗位,還真的發現了不少形跡可疑的人。
一天,兩個兒童團員在街東頭執勤,一個肩挑補鍋挑子的人走過來,大一點的兒童團員問他從哪里來?補鍋的答道從銅城來。又問有無路條?補鍋的點頭哈腰地說:有!有!接著從口袋里掏出了路條。看后找不出什么破綻,但卻發現這個人的皮膚和手不像勞動人民,從口音聽亦不像銅城人。
兩個小團員你看我,我看你,十分納悶!這時,大一點的團員靈機一動,心想既然你是補鍋的,我倒要看看你的手藝如何。他對補鍋的講,我家的鍋壞了,你去補一補好嗎?此人有點猶豫后,勉強地說:好!好!這個小團員對著另一個小團員耳邊嘀咕了幾句,便領著這個補鍋的向街上走去。一路上他發現這個補鍋的東張西望,鬼頭鬼腦。到了家門口,便把舊鍋拿給他補,并趁他在補鍋的時候,跑去報告了民兵隊長。
過一會回來,他發現鍋上不大的一個洞仍未補好,而且補的質量相當差。這個兒童團員大叫一聲“補鍋的!”接著說:“你不要騙人了!你不是干這個行當的,你要老實交待!”此人狡辯說:“我是銅城人,我是補鍋的……”民兵隊長在一旁開了腔:“好!你是銅城人,那我倒要向你打聽幾個人,那西頭開飯店的姓甚名誰?那東頭開中藥鋪的叫什么名字?”這下把這個“補鍋的”弄懵了。他吱吱唔唔說不出道道來。這個團員趁勢說:哈哈!你跑不了啦!只有老實交待,爭取寬大處理。此人看到民兵隊長真槍實彈,終于坦白他是天長城里敵人派來的特務。
“兒童團又抓了個敵探子!”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鎮上。
一把米活動
1943年,淮南抗日根據地天長地區遇到嚴重的旱災,農業歉收,再加上敵人封鎖,因此糧食緊張,部隊供應受到影響,連傷病員也要吃些粗糧。我們抗日兒童團心中感到不安!有個兒童團員出了個好主意,建議每當街上逢集農民來賣米的時候,開展“一把米”活動,講清道理做好宣傳,號召賣米的每人捐獻一把米。大家認為這個主意出得好!
我們著手進行各項準備,編寫了宣傳材料,縫制了口袋,每逢糧食上市,手持小紅旗,三五成群地走上糧食市場,先進行一番宣傳,記得有一首快板這樣說道:
叫老鄉、聽我言,
今年是個歉收年。
外地糧食運不進,
敵人處處封鎖嚴。
前方戰士打鬼子,
餓著肚子哪能行?
希望人人捐大米,
求求老鄉多支援。
別看每人一把米,
集中可以幫大忙。
軍民團結一條心,
共同打敗小東洋!
賣糧的老鄉聽了我們的宣傳,都說兒童團員們講得有理,支援一把米理應當。接著我們用小手從裝糧的竹匾里、口袋里,抓出一把把雪白晶亮的大米,有些老鄉還要我們多抓一些。就這樣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我們把募捐來的一袋袋糧食送到分公所,請轉送給浴血奮戰的新四軍將士,以表我們兒童團員的一片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