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俄羅斯的軍事改革與國防動員
俄羅斯的軍事改革與國防動員
作者:孫 平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3-20 瀏覽次數:8326
俄羅斯的軍事改革向來以大膽、激進著稱。俄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的軍事改革方案包括到2012年將軍官數量削減一半,減少至15萬人。將軍和艦隊司令數量將由1107名減至886名。地面部隊的軍事單元將在3年里從1890個減少至172個。此次軍事改革比原定計劃整整提前了4年。謝爾久科夫表示:“俄羅斯軍隊服役人數將只保留100萬人”,“我會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最復雜的問題”。
傷筋動骨的體制改革
俄軍的軍事改革,可謂一波三折。從葉利欽時代開始算起,俄先后共產生過5位防長。這些防長所主導的軍事改革盡管內容方略迥異,但都沒有脫離“裁軍、撤兵、削減軍費、撤并機關、混合兵役制”這一改革主題。
前蘇聯解體之初,俄軍繼承了蘇軍總兵力的75%和全部核武器。8年時間已經從分家初期的280萬裁減到120萬,裁減比例高達57%。這種裁減本身并沒有錯誤,但裁減的方式和計劃性出了嚴重問題,由此導致了俄軍戰斗力大幅下降。早期的俄軍事改革總體而言是失敗的,不是減負式的改革,而是傷筋動骨式的自殘。
20世紀90年代初,俄軍不僅規模龐大臃腫,而且在指揮體制、機構設置上也很不合理,非戰斗力量消耗軍費驚人。為解決這些問題,俄軍進行過機構改革,但這些改革不但沒有理順軍隊指揮體制,反而顯得更加混亂。比如空降兵一會兒歸陸軍,一會兒歸空軍,一會兒又獨立出來。防長格拉喬夫出身空降兵,當權時空降兵被重點照顧,一下臺空降兵就成了“沒人要的娃”。防長謝爾蓋耶夫掌權時火箭兵吃香,一下臺火箭兵就從軍種降為兵種。克瓦什寧當總參謀長的時候,力圖打造以總參為首的垂直指揮系統,國防部和總參各搞各的。克瓦什寧下臺后,垂直指揮體系大幅裁撤,軍隊又回到了國防部統轄的一元化時代。軍隊高層的分歧和部門利益團體的斗爭,是導致改革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
在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經濟一直不景氣,軍費連年削減,從1993年的750億美元下降到1999年的50億美元。俄羅斯海外基地不斷萎縮,核武庫日漸老化,常規武器更新換代遙遙無期。但俄軍改革無視現實,制定的改革計劃依然是“大手筆”。
目前,俄軍軍官比例高達30%,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為7.5%到15%。將軍數量離員額1000︰1的國際標準還有相當距離。經過多年的裁減,官僚化的現象并沒有根本改變。
軍事改革的政治化,更是直接導致嚴重的內耗。高層在事關改革的重大問題上分歧不斷,朝令夕改,從而導致軍界在改革問題上的重大矛盾與分歧的長期化,錯過了改革的最好時機,浪費了大量資源。
步履維艱的軍隊職業化
在過去的5年中,俄軍有20萬人被裁減,目前俄軍共有113萬人。國防部的目標是到2011年時,軍隊人員為101.3萬人。裁減對象不是作戰人員,而是后勤保障人員和高級軍官。
現在,俄羅斯國防動員基礎正在逐步縮小,被征人員的質量也急劇下降。1994年,100個青年人中約有25個被征入伍。到2005~2006年間,100個青年人中僅9人應征入伍。由于應征入伍人員大幅減少,俄軍不得不提前采用合同方式征召人員入伍,試圖建立職業化軍隊。
俄軍職業化試驗從2004年正式開始,到2007年時,空降兵的主要作戰部隊已經采用合同制。目前,部署在普斯科夫的第76空降師,部署在車臣的31空降旅和42摩步師等部隊,部署在伊凡諾沃的98空降師等已全面職業化。第106空降師一部分單位已經職業化,形成合同兵與義務兵共存的局面。海軍是軍隊職業化的第二梯隊;內衛部隊和邊防警衛部隊等武裝力量,目前也在進行全面改革。但在職業化進程中,又有一些突出問題出現:
一是很難按計劃征召適齡青年成為合同兵。俄國防部計劃2007年擁有13萬~14萬名合同兵,但沒有達到這個目標。2007年國防部計劃將義務兵的服役年限從2年減少至1年,并將選擇服役期從42個月減至18個月。但是,每年從義務兵轉成合同兵的數量達不到預定目標,2004年莫斯科地區登記轉成合同兵的人數僅為目標人數的17%,伏爾加-烏拉爾地區僅為25%,比例較高的北高加索為45%。目前,俄軍中共有10萬名軍士服役,但只有23000名為合同兵。
二是有合同兵的部隊面臨非戰爭減員的問題。在這些部隊中,越來越多的合同兵因為酗酒和暴力而被解職。另外還有部分士兵休假后就“馬放南山”,溜之大吉,不再返回部隊履行職責。
三是出現重復登記、弄虛作假現象。為了達到某些意圖,部分合同兵在這個部隊服役時又在其他單位進行第二次登記。例如部署在車臣地區的第42摩步師的1000名士兵,第二次又登記在計劃接替該師執行任務的第46摩步師中。原因是每名合同兵的月工資為5000~6000盧布,與地方工作人員相比要少得多,并且欠拖軍餉成了“家常便飯”,軍人的基本生存出現了嚴重危機。裁軍后沒有安排就業和安置渠道,由此造成軍心浮動。正是這個原因,第76空降師的2000多名士兵離開了部隊。另外,過去所享受的社會福利也被取消,導致士兵的生活標準急劇下降。
為此,俄國防部通過一些政策力圖改善這種局面:針對那些不遵守合同條款的士兵,通過立法采取更加嚴厲的懲罰措施;國防部支持在地方院校設立軍事中心,推動軍隊人員的職業化;為軍校畢業生設定限制條件,如果畢業后離開部隊而到地方工作,必須支付全部學費;實施非直接財政刺激(國防部推行家庭抵押福利,凡2005年以后入伍并計劃在軍中服役不少于20年的人,可以享受該福利),促使更多義務兵簽訂合同,并增加服役的軍官數量。在士兵和軍官之間新增合同軍士軍銜,負責對新兵的訓練和教育等。
初見成效的征兵體制改革
為了應對征兵工作面臨的挑戰,俄國防部采取多項措施,主要是擴大征兵基礎和提高兵源質量。兩年前,國防部為扭轉征兵數量下滑的局面,試驗了一些新政策。如由于俄羅斯存在允許推遲入伍的法律規定,適齡人員可以逃避服兵役。國防部已經向議會提議中止9類推遲入伍的人,其中包括在農村地區工作的醫療人員,減少強制服役期限等。2007年,在強制服役期從2年減少至1年6個月的基礎上,2008年再減至1年。另外,選擇服役期從2008年開始,由3年減至1年6個月。再如,改革軍區武裝部工作體制,對負責征兵的軍官3年輪換一次;計劃合并或關閉約600多個武裝部;后備軍官將負責常規動員或調入現役部隊等。此外,在中學恢復特定的軍事訓練和教育課程,提升潛在被征人員的身體素質、教育和職業水平。所有這些措施不僅解決了征兵難的問題,而且提高了應征人員的素質。根據俄官方資料顯示,國防動員改革進程已提前兩年完成。
俄羅斯的征兵體制改革,使部隊應對突然情況的能力明顯提高。2008年8月8日,格魯吉亞軍隊對南奧塞梯首府發動閃擊戰,襲擊駐扎在格魯吉亞的俄羅斯維和部隊以及茨欣瓦利城區俄軍駐地的10多處哨所,打死俄軍維和士兵10多人,打傷數十人。
俄軍遭受襲擊后,立刻做出反應。迅速調集北高加索軍區第58集團軍2萬官兵、500輛坦克,并派第74空降師的蘇-25、蘇-24、蘇-27和圖-22戰斗轟炸機參戰。第58集團軍在接到命令2小時20分鐘內,完成了一切作戰準備。俄軍從南奧塞梯北部穿越高加索山區,坦克、裝甲車和自行火炮通過羅克斯基隧道進入南奧邊界,攻占沿途格軍村鎮,沿公路長驅直入,快速進入茨欣瓦利周邊,在炮兵、航空兵的掩護下,對防守之敵展開攻擊,以“閃電戰”回擊“閃電戰”。
擔負正面攻擊任務的第58集團軍中,有許多是合同兵。他們服從命令,作戰勇敢,敢打敢拼,成為戰斗中的骨干力量。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次俄格5日戰爭中,俄軍擊毀格軍40輛坦克和裝甲車,擊沉格軍導彈艇一艘,炸毀3個軍事基地,繳獲1728件武器,其中包括數套被丟棄的“山毛櫸-M1”導彈發射裝置和“黃蜂”導彈系統。
俄羅斯快速的軍事打擊行動,充分反應了俄羅斯軍隊自車臣戰爭以來,戰備水平已經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適應現代戰爭所必備的應急機動作戰能力,已經初具規模。從某種意義上說,俄格沖突印證了征兵體制改革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