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走進雙堆集——淮海戰場巡禮之二
走進雙堆集——淮海戰場巡禮之二
作者:趙建峰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3-13 瀏覽次數:8335
雙堆集鎮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在遼闊的淮北平原上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點。然而,淮海戰役中那場“承前啟后”的關鍵之戰——雙堆集殲滅戰,讓這里成了一塊英雄的土地,光明與黑暗在這里碰撞,正義與邪惡在這里交鋒。
當年黃維兵團指揮部就設在小馬莊這個院子里
雙堆集鎮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在遼闊的淮北平原上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點。然而,淮海戰役中那場“承前啟后”的關鍵之戰——雙堆集殲滅戰,讓這里成了一塊英雄的土地,光明與黑暗在這里碰撞,正義與邪惡在這里交鋒。
整整60年過去了,踏著2009年的第一場瑞雪,懷著滿腔的崇敬之情,我走進了雙堆集。看著烈士陵園里高聳入云的紀念碑,聽著小馬莊黃維兵團指揮部舊址的老房東馬萬斌講述,我仿佛置身在當年硝煙彌漫的戰場,聽到了那驚天動地的喊殺聲。
“承前啟后”的關鍵之戰
雙堆集有兩座高30多米的土堆,一個叫尖古堆,一個叫平古堆,雙堆集因此而得名。相傳,這兩個土堆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堆積起來。它們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幾千年,似乎就是為了見證1948年冬天那場關鍵之戰。
淮海戰役發起后,解放軍迅速將國民黨軍黃百韜兵團包圍在碾莊地區,猬集在徐州的國民黨軍主力陷于孤立狀態。11月8日,蔣介石急調黃維的第十二兵團由河南駐馬店地區向東開進,以解徐州之危。黃維兵團是國民黨軍的精銳部隊,下轄第十軍、第十四軍、第十八軍、第八十五軍和一個快速縱隊,共12萬多人,裝備精良,機械化程度很高。
11月23日,黃維兵團在南坪一帶遭到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的頑強阻擊。四縱故意且戰且退,將黃維兵團誘入澮河北岸,進入中野預設的袋形陣地內。過了澮河,黃維才發覺不對勁,急忙命令各軍向澮河南岸收縮,準備迂回至固鎮然后北進。24日黃昏,中野全線出擊,至25日晨,將黃維兵團包圍在以雙堆集為中心,縱橫約7.5公里的地區內。
黃維兵團在大炮、坦克、飛機的火力支援下,連續組織突圍,卻屢屢被解放軍打了回來。關鍵時刻,其第八十五軍第一一○師師長、中共地下黨員廖運周趁突圍的時候率部起義,更是給了黃維兵團一記重擊。28日,蔣介石命令黃維兵團就地固守,并調第六、第八兵團由蚌埠向北,第二、第十三、第十六兵團由徐州向南,南北對進,解救黃維。蔣緯國也親率裝甲部隊參戰。但他們都被解放軍的阻援部隊死死攔住,始終不能靠近黃維。
黃維將兵團部設在小馬莊,依托村莊、地堡群,全方位固守,更是在兩個土堆之間用軍用卡車裝上土,構筑了一條長長的“汽車防線”,堪稱一道奇景。中野采取“以地堡對地堡”、“以戰壕對戰壕”的攻堅戰法,進行了工程量浩大的近迫作業,緊縮包圍圈,逐村攻擊,并且攻占一村鞏固一村。12月初,黃維兵團的防區進一步縮小,能機動突擊的力量只有七八個團,陷入缺彈少糧的困境之中。
以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軍為骨干的黃維兵團憑借優良的裝備,打得十分頑強,戰場形勢變化無常。后來,華東野戰軍也抽調部隊加入到這場圍殲戰之中。雙方在雙堆集一帶整整打了23天才決出勝負,這場殲滅戰是淮海戰役中時間最長的一場。12月15日,黃維兵團被中野和華野全部殲滅,黃維和副司令吳紹周乘坐裝甲車突圍不成,當了俘虜。
這場戰斗,為整個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雙堆集戰斗結束時,杜聿明率領的20多萬人馬已在陳官莊一帶被團團圍住,淮海戰場的形勢已經非常明朗。
黃維兵團的“汽車防線”
追尋歷史的遺跡
雙堆集殲滅戰中,解放軍面對的是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主力部隊,雙方的傷亡都很慘重。據說,戰斗中幾經易主的尖古堆被炮火整整削去了五六米。
這段時間中,每場戰斗都打得異常慘烈,尤以渦河邊的黃家阻擊戰和攻占大王莊等戰斗最為著名。黃家阻擊戰中,擔負阻擊任務的是中野當中以勇猛善戰著稱的一縱四團,整整一個團的人幾乎都被打光,團長晉士林、政委鄭魯都戰死在陣地上,他們將黃維兵團阻滯在渦河一線兩天兩夜。在雙堆集旁邊的大王莊戰斗中,這一小小的村莊數次易手,中野和華野部隊在此全殲了國民黨王牌第十八軍的“老虎團”,解放軍中有不少連隊里連傷員都沒有活著回來一個。戰后的大王莊更是片瓦無存。
站在雙堆集烈士紀念碑前,風雪中的紀念碑顯得格外堅毅挺拔,鄧小平親筆題詞的“淮海戰役烈士永垂不朽”十個大字也顯得格外蒼勁有力,象征著無數在此犧牲的烈士們的錚錚鐵骨。
紀念碑后的雙堆集烈士公墓掩埋著數百名陣亡烈士的忠骨,這些都是從整個雙堆集戰場各地收集過來的。烈士墓群中的數百個墓碑中,僅有極少一部分刻有烈士的名字,其余都刻著八個相同的大字——“淮海戰役烈士之墓”,姓甚名誰,已無從考證。然而他們還是幸運的,因為有著更多成千上萬的戰友,連遺體都沒有找回。他們已經化身在空氣中,扎根于大地里,繼續守衛著自己熱愛的這片土地!
小馬莊位于尖古堆和平古堆之間,當年黃維兵團的指揮部就設在村里的馬家院子里。年近八旬的馬萬斌老人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當年黃維一幫人走進他家的情形。當年黃維住進了他家新蓋的幾間堂屋里,整個院子也被他們占據了。他們將馬萬斌一家趕進地洞,還在院子里挖了一個兩米多深、十米多長的掩體,上面蓋著門板,門板上壓著裝了土的麻袋包。黃維就經常在那座掩體里指揮作戰。
如今的黃維兵團指揮部舊址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院子里的房子一間間地倒塌了,最后一排黃維當年居住的房子也于2007年被拆后蓋上一排平頂的磚房,僅剩一張黃維當年使用的桌子還放在老人的小屋里繼續使用著。
雙集鎮烈士紀念碑
雙堆下的新城鎮
在雙堆集,如今能稱得上是戰場舊址的,就只有那久存千年的雙堆了。其中,尖古堆遺址就在雙堆集烈士陵園內。登上尖古堆,周圍的村莊盡收眼底,當年那硝煙彌漫、幾被炸平的戰場,如今已經變了大模樣,一排排小樓房戴上了美麗的“圣誕帽”,一片片綠油油的田地也蓋上了暖和的“雪絨被”。
雙堆集鎮在濉溪縣境內地處偏遠,發展基礎薄弱。全鎮被解河劃為解北、解南兩個自然耕作區,主要農作物以小麥、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為主,總播種面積42萬畝。養殖業以豬、羊、乳鴿等畜禽為主,其中乳鴿養殖呈上升勢頭。
2008年是雙堆集經濟大發展的一年,全鎮財政收入完成297萬元,同比增長22.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20元,比上年增長21%,固定資產投資達4000萬元,比上年增長67.5%。規模工業總產值達750萬元,工業投資額達2500萬元,銷售收入達730萬元,引進內資達9000萬元,比上年增長73%,工業增加值3300萬元,比上年增長30.4%。
2008年,雙堆集鎮引進內資3000萬元在陳橋村開辦了浩強菇業有限公司,廠房占地60畝,第一期工程已完成2個車間,28個庫房建設,可日產食用菌杏鮑菇2噸。第二期深加工車間還在建設當中,擬租地150畝,利用菌場廢料生產精品花卉。
浩強菇業作為雙堆集鎮目前最大的企業,堅持以質量作為企業的生命,以市場作為企業的方向,帶領著雙堆經濟向前加速跑。
雙堆集鎮蘆溝村是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蘆溝村兩委立足自身實際,整治農村發展環境,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在荒坡廢地上自籌資金2000多萬元,初步建設了占地120畝的農民集中居住地和農村新型社區。第一期工程共建標準房157套,其中120套為新開門面房,一次可實現1650人集中居住;二期工程占地40畝,建有幼兒園兩層36間,敬老院兩層52間,村衛生室兩層18間,并實現了道路、水電、通訊、有線電視全配套。蘆溝新村的建設模式已吸引周邊多個鄉鎮前來借鑒學習。
青松掩忠骨,蒼天祭英魂。昔日成千上萬的英雄們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就是為了這方土地的和平與繁榮。將烈士們的心愿當成自己的動力,用自己的行動告慰烈士們的英靈,雙堆集鎮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