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三上井岡的感悟
三上井岡的感悟
作者:陳世基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1-29 瀏覽次數:8328
“天下第一山”
近二十年,曾三上井岡。1988年盛夏,廣東省原省長梁靈光應江西省主要領導邀請去廬山小憩后,到南昌,下吉安,上井岡,我有幸陪同前往。世紀之交溽暑,友人江西某著名企業領導邀我舉家回江西一游,得以二上井岡。這次三上井岡乃有更多感悟。
2008年是朱毛會師80周年。5月中旬,我作為廣州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奉命帶團赴井岡參觀學習。江西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美譽。改革開放以來,雖有進步,但在發展競爭中出現日益擴大的差距,主要是滿足于“農業大省”,思想不夠解放。1988年去江西時,聽到有的領導對廣東開始放開糧價頗有微詞,梁靈光還作了解釋。聽說不少農民不思進取,滿足于“白米飯,紅炭火,天上神仙不如我”的田園生活,剩余勞動力在本地難找出路。
進入新世紀,江西迅速崛起,我看到井岡山經濟社會發展有質的飛躍。昔日只有塵土飛揚的土公路,如今交通體系完備,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直通井岡。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和綠色農業有很大發展,經過深加工、精包裝的土特產品,進入超市。人們的穿著、打扮和精神面貌很好。變化之大,令人吃驚。
著名詩人臧克家說得好:“山因革命而高,地以人杰而大。”坐落在江西、湖南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和一些大山相比只是小弟弟,最高峰也不到2000米。中心區茨坪,海拔800余米。境內面積包括江西寧岡等四縣和湖南的兩個縣,也只有1300余平方公里。由于它素以“中國革命的搖籃”著稱于世,所以又稱為“天下第一山”。這里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都留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業的足跡,和一首首震撼心靈的英雄史詩。人們形象地說井岡山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一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創業精神培訓最生動的大課堂。新世紀前后,這里不僅成為全國紅色旅游的一個重點,而且建立了多個全國性(包括不同職業)干部培訓基地,成為更多有識之士、有為之人“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凈化心靈、感悟成功”的圣地。
這次赴井岡山參觀學習,參觀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展覽以文物為主,采用聲、光、電等多種形式,立體多側面顯現井岡山斗爭的實景場面。我們重點參觀了八角樓、紅四軍軍部、紅軍醫院和朱毛會師地寧岡礱市等一些人文景觀。對井岡山斗爭了解愈多,對老一輩革命家堅持真理,堅定信念,抵制錯誤路線的壓力,堅持井岡山斗爭的遠見卓識和非凡膽略,更加敬佩!對革命的艱巨性、復雜性感悟更深!
我三上井岡,對朱毛會師相關的事耳聞目睹,均有收獲。這里只是追憶幾個側面。
殊途而同歸
朱、毛都是被“逼上井岡”的, 可說是“殊途同歸”。
毛澤東寫的《西江月·秋收起義》勾畫出秋收暴動的情景: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要向平瀏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
起義軍前委書記毛澤東,總指揮盧德銘。盧系原葉挺獨立團三營營長,后調武昌警衛團任團長,該團骨干都是從原葉挺獨立團抽去的,戰斗力強。初時敵人猝不及防,幾路起義軍連連得手,等敵人“醒”過來,尾追、堵截,起義軍連遭挫折,盧德銘不幸犧牲。部隊缺吃少穿,槍彈不多,思想混亂。毛澤東審時度勢,認為不能執行上級脫離實際的指示,果斷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轉移。原先準備去湘南,得悉湘南不易立足。正巧原瀏陽工農義勇隊未趕上南昌八一起義,在江西調教駐扎,也沒有遇上“秋收起義”的隊伍。為解決錢、糧及籌劃下一步行動,義勇隊派宋任窮秘密到南昌找上級組織請示,找到了江西省委。宋任窮帶來江西省委指示信:毛澤東可帶部隊到“贛西寧岡”,“寧岡有黨領導的武裝,有幾十條槍”。同時,毛澤東又先后聽過原永新農民自衛軍首領起義軍二團團長王新亞的匯報,和吸收袁文才入黨的寧岡支部書記龍超清的詳細介紹。井岡山位于湘贛兩省寧岡等縣交界處,遠離大中城市,是“三不管”的地區,官府鞭長莫及,最易求得生存。這一帶地勢陡峻,易守難攻,要通過五個哨口,方可上山,守住山口,就能守住大山。這些促使毛澤東作出上井岡的選擇,從而穩住了陣腳。
朱德、陳毅領導的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由廣東轉到湘南,組織農民暴動。當時湘桂軍閥混戰,無暇顧及。朱、陳率部智取宜章揭開湘南暴動序幕,又分赴各地組織群眾斗爭。蔣介石受驚,急令許克祥部移師坪石“即日進剿”。朱德巧作部署,發動地方武裝配合作戰,主動突擊,使許克祥全師覆滅,許只身化裝潛逃。坪石大捷,繳獲槍炮、彈藥及貴重軍用品甚多,朱德用來裝備農民軍。所到之處,工農奮起擴軍、建立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
豈料風云突變。有些地方執行了湖南省委極力推行當時中央領導人“以赤色恐怖對付白色恐怖”的錯誤指導方針,堅壁清野,大肆燒殺,引起群眾強烈不滿,不少群眾“反水”。此時,南方軍閥停戰,蔣介石組織湘、粵、桂軍閥7個師合力“圍剿”湘南起義軍,湘南暴動終歸失敗。朱德、陳毅一方面要抵制上級左傾錯誤,盡量挽回群眾影響,同時要考慮保存南昌起義和湘南暴動的有生力量。他們看到敵人過于強大,湘南又處于湘粵交通要道,敵人集結容易,說來就來,我軍要與之周旋迂回卻很難。朱德認為湖南省委要他們在湘南進行長期斗爭很不現實,決定迅速撤離,就近向井岡山轉移。
朱、毛都是在斗爭中領悟到敵我力量過于懸殊,只有上井岡才能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這正是大勢所趨,殊途同歸。
人意亦天意
朱、毛兩部,天各一方,彼此都企望找到對方,合力征戰。但不知道對方在哪里?各派特使,尋找對方。
朱德派出的特使是毛澤覃。他是毛澤東的小弟。他來到朱德部隊也是巧合。毛澤東在長沙工作時,帶他出來讀了5年書,受大哥影響他18歲加入共產黨。黨指派他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工作。他奉命參加南昌起義,等他趕到南昌時部隊已經南下,他追到江西臨川,被起義軍哨兵抓住。幸虧周恩來認得他,問明情況即派他到葉挺的十一軍政治部工作。三河壩戰斗失敗后,他隨朱德部隊轉戰湘南。1927年11月初,朱德部隊在贛南整訓時,偶聞附近有毛澤東部隊,陳毅化裝偵察虛實,真的是秋收起義時的第三營,在戰斗中該營失去和毛澤東的聯系,駐扎在這里?;ハ鄿贤ê?,這個營加入了朱德部隊。于是朱德派毛澤覃作特使去找毛澤東。毛澤覃的到來,使毛澤東知道了朱德部隊的詳細情況,喜不自禁。
毛澤東派出的特使是何長工。就在毛澤覃到來之前,毛澤東也派出衛生隊黨代表何長工去尋找朱德。何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加入共產黨,見多識廣,應變能力強。毛派他先找湖南省委匯報秋收起義以來的情況,并打聽南昌起義部隊的下落。他剛下井岡山就被湖南民團抓起來。民團要殺他,他說自己是從毛澤東部隊開小差出來的。民團同意放他,他不走。說:“我是想到長沙去找哥哥,可是你們這一路關卡多得很,求團長給我開個路條吧!”這個草包團長真的給他開了路條,何長工便一路綠燈到長沙。何長工走街串巷,明詢暗訪,找到省委作了匯報,并得到56塊銀元路費去廣州找朱德部隊。他坐上到廣州的火車,沒想到在韶關就不明不白被趕下車。他一頭霧水住進旅館,到澡堂洗澡時,正好遇到國民黨軍范石生部隊的幾個軍官也在洗澡,水氣濛濛,誰也看不清誰。何長工只聽他們說:“聽說王楷的部隊到了犁頭鋪,他原來叫朱德,是范軍長的老同學?!绷硪粋€說:“同學是同學,聽說那是暴動集中的一支部隊,我們對他有嚴密的戒備?!焙伍L工聽了很興奮,連夜急行40多里,五更時分到犁頭鋪,被哨兵抓住,帶到司令部,進行盤查。上天有眼,巧上加巧,他一眼就看出一個熟人,大聲喊道:“老蔡!”原來是與他在洞庭湖做秘密工作的患難之交蔡協民。這時朱德從里屋走出來,蔡協民介紹何長工,朱德緊握何長工的手,自報家門:“朱德”。何長工喜不自禁。隨后和在法國同學的陳毅見面時,兩人擁抱起來,因為他倆都沒有想到會在這里重逢。
朱找毛,毛找朱,兩個特使都遇到許多巧事,完成了任務。這是人意,也是天意,天遂人愿嘛!
兩偉人握手
寧岡地處江西西南邊陲一隅,是江西省最小的一個縣。我早就聽說過:“小小寧岡縣,三家豆腐店??h長一聲喊,全城都聽見?!睙o非形容它小。朱毛會師地就在寧岡礱市。礱市是寧岡縣的一個鎮,只有1000多人,四面環山,源于黃洋界腳下的龍江穿城而過,把城鎮切成兩半,橫跨其上有一大木橋,后被稱為紅軍會師橋。我們到礱市參觀時,位于龍江河畔的會師廣場正在翻修,透過臨時搭起的圍墻,可以看到朱毛會師紀念塑像。陳毅、何長工等人見證,朱毛會師的具體地點是在礱市龍江書院的門口,兩位偉人互相凝視,兩雙巨手緊緊握在一起。這一歷史性的握手,從此把神州大地攪得天翻地覆!
在思考建立井岡山根據地時,毛澤東堅持以寧岡為大本營豎立紅旗。理由是:一、以寧岡為中心這一地區是羅霄山脈的中段,地勢較好,易守難攻;二、這里有黨組織,民眾基礎比較好,很重要的是有井岡山最有實力的袁文才、王佐兩個山大王。首先是袁文才,他是茅坪人,茅坪是他活動的基地,被稱為井岡山寨的寨主,可以支持我們;三,這里靠近湖南,如果以湘南或贛南為中心只能影響一省,并只及于它的上游,而寧岡可影響湘贛兩省并能及于下游。還有就是這一帶物產豐富,有糧食。正如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說,湘贛邊界的“這面紅旗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
1962年3月4日朱德故地重游,看了礱市后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詩高度評價這一偉大會師:
紅軍薈萃井岡山,主力形成在此間。
領導有方在百煉,人民專政靠兵權。
歷史豈容改
井岡山會師后,朱毛兩人的名字緊緊連在一起?!爸烀t軍”,也源于朱毛會師,以后作為一種特定的名稱,給世人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記。美國作家韋爾斯女士曾在描述中說:“朱毛,許多中國人都把他們看作一個人?!?/span>
據說在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貼大字報要批斗朱德,說朱德是“黑司令”。毛澤東氣憤地說:“總司令是紅的,怎么是黑的?”“朱毛、朱毛,沒有朱,哪有毛?!边@樣才制止了紅衛兵的錯誤行動。
初上井岡山,我隨梁靈光看朱毛會師的油畫時,陪同參觀的市人大主任介紹說:“文化大革命中,這幅油畫也被改畫成毛澤東跟林彪握手。”知道這段歷史的人誰也不服氣,但在那高呼“林副主席永遠健康”的年代,誰敢公開說!來這里參觀的人看了都暗暗好笑。其實朱毛會師時,林彪還只是朱德手下的一個連長。
梁靈光說他看過一個材料,上面刊登了一個國際友人,是古巴駐華大使館代辦加西亞,寫給我們黨中央的信,反映了這件事。大意說,他任期快到了,調回國去之前,特地到井岡山參觀,看到朱毛會師的油畫被改畫成了林彪和毛澤東會師,內心很不平靜。他認為這樣很不好,會損害中國共產黨的形象。朱毛會師,全世界都知道,歷史怎么能隨便改!作為中國人民的朋友,特地寫了這封信,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意見。周恩來總理很重視此信,送給毛主席看,毛批示的意思是:這個意見是對的,歷史就是歷史,要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后來朱毛會師這幅油畫才恢復了原貌。這說明篡改朱毛會師為林毛會師,全黨和全國都反對,國際友人也反對,完全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