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敢教三江換新天——訪黑龍江省新四軍研究會會長王少伯
敢教三江換新天——訪黑龍江省新四軍研究會會長王少伯
作者:許小南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1-23 瀏覽次數:8327
上世紀70年代,王少伯高舉鐵軍旗幟,在今天稱為“三江平原”的北大荒擺開了戰場,譜寫了人生又一華章。
戰爭的硝煙里,他的身影清晰可見。
1941年10月,15歲的王少伯參加了新四軍,開始在一師二旅特務營,后轉入三師八旅二十三團,歷任戰士、班長、排長、情報站長、連政治指導員。抗戰勝利后隨三師挺進東北,參加過解放東北三省及遼沈、平津戰役,以后渡江南下,一直打到廣西柳州。朝鮮戰爭爆發后,他作為志愿軍首批入朝。在1951年2月的第四次戰役中,時任三四三團二營營長的王少伯,頂住10倍于己的敵人在飛機、坦克配合下的16次進攻,寸土未失。戰后,全營立集體三等功,他記大功一次。
將軍的戰績不僅僅在戰場。
上世紀70年代,王少伯高舉鐵軍旗幟,在今天稱為“三江平原”的北大荒擺開了戰場,譜寫了人生又一華章。
開拓建三江,農墾打頭炮
1969年3月,中蘇邊境珍寶島地區發生軍事沖突。我自衛還擊戰勝利后,蘇聯的挑釁活動從烏蘇里江擴大到黑龍江,從水界擴大到陸界,從東段擴大到西段,中蘇兩國關系進入嚴重對立階段。
為了加強與蘇聯接壤的東北防御,中央軍委決定組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任命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副師長王少伯為六師師長。在一年多一點的時間,6萬部隊轉業官兵、6萬城市知識青年先后來到位于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之間的一片荒無人煙的大草甸子。
六師的駐地,方圓幾百公里,多為原始沼澤,人稱“大醬缸”。這里沒有一條路,沒有一戶人家。當年日本占領東北后想染指此地,從國內拉來很多人到此拓荒,結果死了很多人也沒開出幾畝地,最后不得不放棄。1958年,王震將軍曾來此組織部隊開荒,也因為地理環境復雜,只開發了一些邊緣地帶。
當時正處“文革”動亂之際,面對蘇聯可能發動的入侵,一邊,毛澤東主席號召全國“深挖洞,廣積糧”;另一邊,林彪、“四人幫”卻大肆鼓吹“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在三江平原突然出現十多萬人的準軍事部隊,不要說住宿,就連吃飯也成了問題。在那些日子里,王少伯和“一班人”爭分奪秒地抓訓練,使部隊能盡快形成戰斗力。同時他也在考慮一個問題:連隊干部戰士現階段連飯都吃不飽,一旦打起仗來如何保持戰斗力?腳下是肥得流油的黑土地,干部戰士卻在餓肚子,豈不是天大的諷刺?王少伯和“一班人”反復商量,決定在不影響戰備的前提下,向這片沉寂千年的荒原要糧食!并為六師的農場取名“建三江”。
1971年春寒料峭,積雪未化,王少伯帶領六師廣大轉業官兵和知識青年,向荒原宣戰了!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為了對荒原有個全面的了解,王少伯經常顧不上吃飯,一走就是幾十公里,把草皮挑開,親自查看土地水分蒸發情況,如果蒸發得快,說明適合開荒。
過去一些部隊到此墾荒,常常是第一年開荒,第二年養田,第三年才打糧。王少伯心想,大敵當前,時不我待,如果墨守成規,就會影響國防建設。于是他提出:“一手握槍戍邊,一手拿鋤墾荒”;“當年建點,當年開荒,當年種地,當年打糧,當年做貢獻”。
這里植被特殊,森林茂密,灌木叢生,沼澤泡湖眾多,墾荒難度很大。廣大兵團干部戰士發揚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精神,堅持搶前抓早,種在冰上,收在火上。他們克服機械少的困難,用小棍捅眼,種子背在掛包里,人工種大豆。為了多開荒地,王少伯要求師部每天對各團進行評比,交流好的經驗。
平日里,官兵住的是帳篷和地窖子,成品糧常常供應不足,只能煮小麥吃原糧。最困難的日子,不要說肉,連油鹽都成問題。冬天沒有水喝,化冰解渴,早晨頭頂星星下地,晚上滿頭霜渾身冰碴收工,一進屋還要抱草劈柴和煤生火,讓屋子里趕快有點熱氣。夏天沼澤地下陷,一下地就被小咬、大瞎蠓叮咬,又痛又腫,每天一身汗一身泥回到宿舍,還得拖著兩條沉重得像灌了鉛似的腿去井臺挑水。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戰士說,這日子比抗美援朝還要艱苦。
1971年冬罕見的大雪、連綿不斷的春雨給春播帶來極大的困難,全師上下積極想辦法克服,直到6月初才種完。兵團農業處的專家王強見了十分感動,代表兵團親自起草向中央發電報。
麥收時節到了,但多雨的天氣阻礙洼地機械的運作,只能用人工收割,全師官兵用鐮刀在水中割麥。兵團蒲更生副政委來到二十五團十七連麥地,看到遍地都是割麥的人。三江黑土層深,麥地里連水帶泥沒膝深,向前移動兩腿非常吃力,有的女孩子就跪在泥里往前割,受傷了都不肯下火線。蒲政委感慨:“你們太辛苦了,六師太好了、太感動人了。”
勤得利灣距黑龍江近,王少伯和農業技術專家一起,進行引江水種植水稻試驗,當年就獲得成功。實踐證明,這種高寒地區水稻不僅產量高,而且大米質量好。如今聞名遐邇的東北大米,最早的發源地就是王少伯所在的農六師。
六師第一年開荒107萬畝,實現了當年開荒,當年打糧的目標,不但解決了本單位干部職工吃飽肚子的問題,還為國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糧。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張林池感慨地說:“日本開拓團未開拓出來,我與王震部長未開出來,你們開出來了,不簡單啊!”
如今,建三江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現有耕地達1000多萬畝,成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
荒原新城——建三江
1974年,為了加快建三江的大發展,把農場生產的糧食及時運出去,把外地的物資及時運進來,讓到建三江的城市知識青年能夠坐火車回家,減少他們往返倒車的煩惱,王少伯向中央申請修建全國第一條支農鐵路——福前鐵路。
在沼澤地修建鐵路,當時在中國還沒有先例。在那些日子里,王少伯親自測量,統籌規劃。按照天津鐵路設計院的設計,鐵路從七星農場北面通過。王少伯從長遠發展考慮,要求改變設計方案,讓火車通過建三江城區。但這樣一改,施工費用要增加了200萬元。為了解決資金來源,王少伯找到中央領導和鐵道部領導,竭力爭取,終于得到解決。如今,人們可以從建三江直接乘火車到佳木斯和哈爾濱,建三江和各個農場的貨物可以與外地進行快捷的貿易,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福前鐵路建好后,王少伯又打起了公路的主意。他組織幾個修路連,修建了著名的二撫公路(二龍山鎮至撫遠縣),后來的歷史證明,這條公路為建三江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這條公路已由原來的砂石路變成了高等級水泥路,成為聯系東北亞陸路交通大動脈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少伯對待知識青年的關懷,可謂無微不至。他從建三江把電話線架到300公里外的佳木斯。冬天架通電話,全師幾百個連隊都通了電話,確保了知青和家里人的快捷聯系。他要求連隊建在沿公路十字路口,而且要建成小城鎮式的,便于連接電話、安裝電燈,方便知青看病、子女上學。他要求四季保證女同志有熱水洗腳,結了婚的保證有婚房;團部、師部有大招待所,每天開出幾臺大客車往返接送知青探親;冬天他怕凍著知青,要求每個屋里都有尿桶,第二天早上,值班的負責倒掉……
有一次坐火車,有人問王少伯去哪里。
王回答:“哈爾濱。”
“從哪上的車?”
“建三江。”
“你是六師師長?”
王師長驚訝了,問:“你怎么知道的?”
“猜的。”那人回答,“我就是建三江的,感謝你申請修建成這條鐵路,同江、撫遠、富錦、友誼的人民都感謝你。”
不僅如此,為了建三江經濟的快速發展,配合福前鐵路的順利運行,王少伯還進行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
他找到吉林省革委會主任王淮湘將軍,要來建三江最大的發電機組;為了群眾福利,他蓋了全兵團唯一的六層樓醫院和能容納1300人的建三江會堂;建了建三江郵電局,成立第六師商業批發站,建立新華書店、設立銀行……
王少伯還親自設計,在原二十五團商店附近的中央大街建設勝利門和柏油路……
王少伯用發展的眼光去規劃農六師、建設農六師,幾年工夫,建三江煥然一新,變成了一個有城有鄉農工商發達的新型城市。
王少伯率領六師廣大知青和轉業官兵,戰天斗地,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開發建設北大荒,寫下了黑土地上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