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島嶼戰爭 > 名家點評 > 軍事理論的價值在于創新——讀朱文泉將軍《島嶼戰爭論》一書有感
軍事理論的價值在于創新——讀朱文泉將軍《島嶼戰爭論》一書有感
作者:李炳彥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解放軍報 日期:2014-12-25 瀏覽次數:8328
正值我軍積極推進改革轉型之際,朱文泉將軍的《島嶼戰爭論》出版發行。這部分上、中、下三冊的理論巨著,是我第一次讀到的深入細致、全面系統論述島嶼戰爭的鴻篇。作者以海洋世紀的到來,人類競爭的重心移向海洋,經略海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舉措為著眼點,提出打贏島嶼戰、捍衛和平的歷史命題。
正值我軍積極推進改革轉型之際,朱文泉將軍的《島嶼戰爭論》出版發行。這部分上、中、下三冊的理論巨著,是我第一次讀到的深入細致、全面系統論述島嶼戰爭的鴻篇。作者以海洋世紀的到來,人類競爭的重心移向海洋,經略海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舉措為著眼點,提出打贏島嶼戰、捍衛和平的歷史命題。全書從島嶼的形成、島嶼的戰略意義、當今世界島嶼爭端的大勢進入,分別論述了引發島嶼戰的各種原因;島嶼戰的戰略謀劃、戰略指導;島嶼戰的制勝藝術、作戰原則;島嶼戰的選將用賢、人才培養;島嶼戰的技術創新、裝備發展;島嶼戰的天文氣象、海況環境;島嶼戰的后裝保障;島嶼戰的攻心礪士、上兵伐謀;島嶼戰要把握的國際法理、戰爭準備,以及在新軍事革命持續發生中島嶼戰的發展變化等,論述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縱貫古今,橫跨全球,構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作者在事理結合,寓理于事的論述中,不僅給人以明晰的理論貫注和深刻的思想啟迪,還給人以島嶼戰爭的歷史知識、地理知識和科學知識。
理論的價值在于創新。這部洋洋百萬余言的論著,在拉開人類社會島嶼戰爭的歷史畫卷,勾勒當今世界島嶼戰爭全景圖的同時,深入研究探討了島嶼戰爭的基本規律,提出了一系列頗具現實指導意義的創新點。正如軍委原副主席遲浩田在給這部論著作的序言中所說:“《島嶼戰爭論》內容豐富,視角獨特,新意紛呈,可圈可點”,總括起來,有10個創新點尤其值得讀者重視。
一、提出軍隊要打贏“兩種戰爭”,一種是與敵人實際交戰的戰爭,一種是戰爭準備(包括力量建設等)的戰爭。強調要用實戰的精神狀態去抓戰爭準備。現代戰爭“發現即摧毀,首戰即決戰”,勝利存在于戰爭準備之中。
二、提出現代“三段論”戰爭觀,即“政治斗爭——非武力斗爭——戰爭”。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講到:“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就是說,國家間存在的利益矛盾,用政治手段解決不了時,就必然演變為用戰爭來解決。作者認為,這可以稱之為“政治——戰爭”兩段論戰爭觀。隨著政治、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國家間相互依存度增加,吳越同舟之勢日顯突出,非武力斗爭的手段增多并上升為相對獨立的重要方式,“三段論”的戰爭觀應運而生。
三、提出“太空、網絡、深海、極地,可能成為四大熱點戰場”。軍事革命突出表現為人類爭斗空間的拓展,從陸戰、海戰、空戰,到太空、網絡空間和深海極地的交鋒,展現出科技進步在不斷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能力的同時,也開拓出國家間競爭與爭奪的新領域。
四、提出無人戰、無形戰、無聲戰、無邊疆作戰的“四無”戰爭形態。自主系統、新概念武器和隱形技術的發展,必然創造出無人化戰場,創造出多樣化的無聲無息的“軟打擊”;網絡空間是無疆界空間,網絡戰也就顯露出無疆界交戰的特征。在“四無”交戰中,人的智慧將在更高的層面上發揮作用。
五、提出以少傷亡、少破壞、低耗、環保為主要標志的“綠色戰爭”。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戰爭的目的是利益的獲取而不是破壞和殺戮。作者從愛護地球的角度出發,提出“綠色戰爭”是時代的呼喚和歷史的必然。
六、提出島嶼進攻作戰的十個原則。包括:全程奪取并保持制空權,制敵必須知敵,選擇有利的登陸場,組織強有力的工程保障,構建一體化信息指揮平臺,確保戰役戰斗的突然性,不斷變換創新進攻作戰方法等。這些原則的提出,既著眼島嶼戰爭的特點,又緊跟軍事革命的發展,一些原則帶有普遍意義。
七、提出戰場環境的天象、海象、氣象和島象的“四象”概念。“四象”影響到島嶼作戰的全過程,是現實的、客觀的。熟悉、認識、掌握了它,它就成了你的“天然盟友”,反之則增加戰爭阻力,成為你的敵人。
八、提出“A8S后勤保障”,即實現后裝保障在時間、地點、數量、質量、信息、指揮、配送、管理8個方面的精確化。作者認為,精確化保障是一種要求,在超級大國對弱小國家作戰的特殊背景下可以實現,真實的戰爭并非都是這種背景。美軍在“聚焦后勤”中強調的“適時、適量、適地、適需”保障,對我們不完全適應。因此,在8個精確(A)之后,必須加一個留有余地(S)。
九、提出要十分關注軍種結合部這一聯合作戰的瓶頸。作者從軍事斗爭準備的實踐中體會到,在聯合作戰中,軍種結合部是個薄弱環節,聯合作戰指揮部必須關注這塊短板,補齊這塊短板。
十、作者歸納出為將者要具備的“三才”(統御才能、指揮才能、政治才能),“三德”(忠、勇、愛),“三戒”(戒勝縱、戒私欲、戒懈惰),強調指揮員應當始終把將道修養放在首位。
在以上10個創新點中,最具現實意義的是第一點:軍事斗爭準備(即戰爭準備)就是戰爭。今天所說的軍事斗爭準備,除傳統意義上的戰爭準備外,還包含軍隊的改革與轉型。打贏這場戰爭,不僅要瞄準對手,也要瞄準自己,所以顯得更復雜,阻力更大。如果我們不能打贏這場戰爭,就必然繼續拉大與強敵的“時代差”,那就不必再談打贏真正的戰爭了。
全書還從戰略政略高度,提出了贏得戰爭勝利的四條標準,即贏得軍事、贏得政治、贏得和平、贏得人心。進行未來島嶼戰爭,軍隊必須研究和熟悉國際法(戰爭法),有理、有利、有節地指導軍事行動。總之,《島嶼戰爭論》提出的創新點,以及諸多值得關注的問題,體現了本書的理論性、創新性與前瞻性。作為一部系統研究島嶼戰爭的專著,填補了我軍軍事學術史上一大空白。
當前,世界軍事革命持續發生,并呈現出新的趨勢、漸露出新的潮頭。各國軍隊都在以實際的轉型,邁出新的變革步伐。一支軍隊要解決能打仗、打勝仗的問題,首先需要回答“與誰打?在哪打?打什么樣的仗?”抽象地講打贏信息化戰爭、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不行。軍事革命是個持續創新的過程,高技術局部戰爭也好,信息化戰爭也罷,都在發展變化之中。讀《島嶼戰爭論》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在于創新,在于作戰方式方法的不可重復性。我軍是在進入21世紀后才提出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10多年來,我們提出了變革的任務,明確了變革方向,也看到了戰爭已經發生的變化,完成了輿論準備,但還沒有真正完成理論準備,致使變革行動步履維艱,對正在深入推進的世界軍事革命缺乏足夠認識。而要實現能打仗、打勝仗,必須超越自我變革自我,在動態戰略博弈中進行理論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