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百年國盛告龍叔——紀念劉瑞龍百年誕辰
百年國盛告龍叔——紀念劉瑞龍百年誕辰
作者:彭小楓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2-22 瀏覽次數:8333
10月3日,是劉瑞龍叔叔百年誕辰,我代表新四軍四師、淮北蘇皖根據地的晚輩們,用自身的經歷和體會,表達我們共同的不盡追思和深深懷念。
1944年8月15日,劉瑞龍與彭雪楓在半城的合影
10月3日,是劉瑞龍叔叔百年誕辰,我代表新四軍四師、淮北蘇皖根據地的晚輩們,用自身的經歷和體會,表達我們共同的不盡追思和深深懷念。
瑞龍叔叔是我們黨老一輩革命家,與我父親彭雪楓經歷相似,讀過師范,搞過學運,是早期的學生運動領袖。1941年5月,根據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的命令,四師主力進至津浦路東皖東北地區,投入鞏固和發展淮北蘇皖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新斗爭。瑞龍叔叔任淮北區黨委副書記、淮北行署主任,與彭雪楓、鄧子恢、張震、吳芝圃、劉子久一起,是那個時期淮北蘇皖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
在艱苦的戰爭年代,在浴血奮戰之中,瑞龍叔叔和我父親的戰斗友誼愈加深厚。在瑞龍叔叔的回憶錄里,關于1942年11月,淮北抗日根據地奪取33天反“掃蕩”勝利的生動描述,至今讀起來仍讓人激動不已。瑞龍叔叔描述當時本來日偽軍壓境,山雨欲來,大家心情沉重,可在半城召開的區黨委和師軍政委員會的作戰會上,彭師長作了決心部署之后,大家的眼睛遽然一亮。瑞龍叔叔寫道:“在彭師長和鄧政委的指揮下,采取這種跳出包圍圈,牽著敵人的牛鼻子走的戰法,四師各部在外線對敵人展開猛攻,敵人倉皇逃回了徐州老巢,我們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幾十年后,瑞龍叔叔回憶起那場激烈的、振奮軍心的戰役,再一次鄭重地引用了我父親戰后為死難烈士撰寫的碑文:“在33天反‘掃蕩’全戰役過程中,喋血鏖戰,慘壯悲烈,驚天地,泣鬼神……”這次反“掃蕩”之后,我父親撰寫的總結刻印出版,他還題字相贈瑞龍叔叔。在戰爭年代,無論怎么顛沛流離,瑞龍叔叔都精心保護,珍藏了幾十年,這本小冊子成了他們生死之交最生動有力的證明。
當時瑞龍叔叔與我父親,一個在地方主持政務,一個在部隊帶兵,在同一個團結、戰斗的領導集體里,他們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四師黨委和淮北區黨委的領導下,率領根據地的廣大軍民,同日偽頑軍進行艱巨復雜的斗爭,鞏固和擴大了豫皖蘇和淮北根據地。瑞龍叔叔積極壯大地方武裝,堅持統一戰線,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減租減息,為建立和鞏固抗日民主政權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組織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發展壯大民兵隊伍,組織民工支前,到了1944年,淮北路東和路西的民兵隊伍就達到了十多萬人,成了新四軍四師的堅強后盾和銅墻鐵壁。
1944年9月11日,我父親為收復路西,在前線光榮殉國,瑞龍叔叔悲慟不已。在拂曉報上,著文抒發悲痛之情,認為自己失去了一位好戰友、好同志、好領導。
時光流逝,但戰友之情卻永恒。1984年9月,是我父親犧牲40周年,瑞龍叔叔又用飽蘸情感的筆墨,親筆撰寫了《紀念彭雪楓同志殉國40周年》的長文,戰爭年代結下的鐵血真情躍然紙上,力透紙背。
我是一個遺腹子,父親犧牲后我才出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情況,很多長輩們對我的出生和成長格外關注。瑞龍叔叔在我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就精心呵護、細心照料,可以說,我還在襁褓之中,就得到了瑞龍叔叔的百般關愛。
再見到瑞龍叔叔是1953年,那時我在北京讀小學,瑞龍叔叔時任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兼黨組副書記。我母親常帶我去看瑞龍叔叔和江彤阿姨,在兩家的親密交往中,他們對我少年時期的成長,起到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
1967年1月,在政治風云突變,國家遭遇劫難的“文革”時期,我到上海,專門去瑞龍叔叔家中看望他們。然而,此時瑞龍叔叔已被造反派勒令靠邊站,在家等待批斗。那天下午,瑞龍叔叔一個人在家,顯得十分孤獨。面對突涌而來的亂象,瑞龍叔叔對黨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憂心忡忡。傍晚江彤阿姨回來,見到我,一把將我緊緊摟在懷里,說:“是小楓啊,讓阿姨好好看看,你可是長成一個大小伙子了!”接著,她激動憤怒地告訴我,今天機關造反派第一次批斗她,她不服,造反派把她頭發揪下來一大把,她不理解這一切。我的心被深深地扎痛了,江彤阿姨當時的眼神,我永生難忘。很快,江彤阿姨發現我額頭發燙,正在發燒,不顧被批斗的屈辱和身心疲憊,立即帶我到康平路門診部去看大夫,陪我打針,幫我拿藥,她的深情母愛再一次打動了我。
隨后的幾天,只有我陪伴瑞龍叔叔,他已不能工作,就給我講他革命的一生。在戰爭年代,他用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出眾的才能為建立新中國做出了突出貢獻。建國后,他又為新中國的建設,特別是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日夜操勞,傾盡全部心血。瑞龍叔叔在“文革”中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他坦然面對,從未動搖對黨的忠誠??梢哉f,上海那段不長的日子,我以一個敬畏和仰視的角度,了解了瑞龍叔叔的偉大心靈和高尚情懷,他是一位永遠值得學習的、真正的共產黨員。
80年代初,瑞龍叔叔擔任農林口整黨領導小組負責人時,我作為一個青年人,正在人生轉折的另一個起點上,他對我政治上的關心幫助讓我永遠銘記于心。他帶著我看望他的老領導、老戰友。有一次到醫院探望時任中紀委書記黃克誠同志,他一進門,便大聲說:“黃老,我帶著小楓來看您了!”此時,黃老的眼睛已經看不見了,他把我叫到床前,伸出手來,摸著我的臉龐。手掌之上,一種父親般的厚愛和沉重感,從我的身上掠過。
每每念及此,我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將他們在戰爭年代與父親凝結的革命情誼,延續和惠澤到我們后代身上了。尤其是瑞龍叔叔與鄧子恢伯伯、張愛萍叔叔、張震叔叔等長輩們,在我成長的歷程中,鼓勵我、幫助我,給了我無盡的關懷和力量,影響了我的一生。
斯人已去,風范永存。
瑞龍叔叔離開我們已有22年了,仰望百年星空,他以高山仰止的胸襟和精神,留給后人一筆無形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記取和學習。
作為后代,我們要學習他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對黨的無限忠誠。瑞龍叔叔16歲投身革命,選擇了終生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不息,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人民。在他并不平坦卻又不平凡的一生中,幾度坎坷沉浮,仍堅信初衷,崢嶸歲月,更顯凌云壯志。在“文革”時,他身陷囹圄,可他從不以個人的境遇好壞去判斷是非,總是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去思考、處置一切。他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從來沒有絲毫動搖,對黨和人民始終赤膽忠心。他重新工作后,賦詩言志,“主席昭示感志誠……重上征程一老兵”,展現了一位老共產黨員的純正黨性和高尚人格。
作為后代,我們要學習他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精神。瑞龍叔叔一生堅持真理,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對于黨和軍隊一些重大敏感的歷史事件,他堅持實事求是,敢說真話,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很高的理論和政策水平。記得改革開放后的一天,瑞龍叔叔找我一起查看當年新四軍四師作戰和根據地建設的一批電報,重點是毛主席、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電報,他反復對我說,對歷史問題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后來在他撰寫《紀念彭雪楓同志殉國40周年》一文中這樣寫道:“黨中央、毛主席批準中原局建議,將活動于隴海路以南,淮河以北,津浦路兩側的八路軍、新四軍統一整編為八路軍第四、第五縱隊,并作了戰略任務的區分。四縱隊由彭雪楓同志任司令兼政治委員,擔任‘向西防御’的任務,五縱隊由黃克誠同志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執行‘向東發展’的任務。”從這段簡短的文字中可以充分體現出他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精神,堪稱楷模。
作為后代,我們要學習瑞龍叔叔強烈的革命事業心。無論是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無論在工作崗位上,還是身陷逆境,他都始終展現了對工作的極大熱情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拔母铩敝兴磺艚迥?,沒有紙,他就在抽煙的煙盒上,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蠅頭小楷,寫下對中國農業的深層思考,提出了一些頗具建設性的意見。重新工作后,瑞龍叔叔依舊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縱使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后,他依舊豪情不減,斗志不衰,他的最后時刻,就是倒在了主持全國農史學術座談會上。
作為后代,我們要學習瑞龍叔叔篤學不倦的學習精神。瑞龍叔叔擔任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兼黨組副書記期間,當時在植物界,西學凋謝,蘇聯學派獨大,米丘林的學派被奉為圭臬,而摩爾根的遺傳學被視為資產階級的學術流派,打入冷宮。瑞龍叔叔以科學態度,對兩個學派進行了深入地學習、研究和探討,他認為摩爾根的遺傳學,對于中國的農業和植物學仍有許多可取之處,不能壓制。他的科學精神、徹底唯物主義者的勇氣,對中國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對于中國農業理論和農史的研究,也是獨樹一幟,在中國農學界和農史界享有盛譽。
作為后代,我們要學瑞龍叔叔那種對戰友、對同志的深情大愛。瑞龍叔叔與我父親在戰爭年代用鮮血凝成的友誼,堪稱偉大的友誼。我父親犧牲的年代越是久遠,我感受到瑞龍叔叔對他的感情就越是有增無減。瑞龍叔叔把紀念我父親犧牲的《拂曉報》??洳貛资辍K麄冞@種無私的深情延續到了對下一輩的呵護、關心和培養,真讓人銘心刻骨。從小到大,我就是在這種濃郁的革命戰友情的氛圍中成長的,強烈感受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黨的感情,對我父親的戰友之情。在世風虛浮、人情淡薄的今天,這種永不褪色的革命戰友情誼,才是真正的人間真情,值得我們后人好好繼承和弘揚。
蒼蒼云山,泱泱江淮。白云蒼狗,百年一瞬。
彈指之間,瑞龍叔叔已經走了22載,歸去來兮,待到滿山紅葉時,又是瑞龍叔叔百歲誕辰。望秋山而思長輩,蒼山未老,斜陽猶在,精神永存。瑞龍叔叔從未走遠,他的氣度和胸襟,他的英姿和風范,高山流水,永在人間。
江淮稻菽樂豐盈,百年國盛告龍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