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抗美援朝——毛澤東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
抗美援朝——毛澤東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
作者:張亦民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2-05 瀏覽次數:8327
抗美援朝戰爭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贏得了國內和平建設的環境,鼓舞了弱小國家民族獨立解放斗爭,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后,次日美國宣布出兵朝鮮,并派第七艦隊侵占我臺灣海峽,毛澤東深謀遠慮,即開始思考是否要援助朝鮮?
8月27日,侵朝美軍即出動3批13架次飛機轟炸我國東北。29日又出動4架飛機轟炸東北。周恩來于28日即提出嚴重抗議。9月29日美軍進抵三八線,10月1日又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
10月1日夜晚,國慶周年晚會剛剛結束,蘇聯大使轉來斯大林給毛澤東和周恩來的緊急電報,要求中國至少派出五六個師支援朝鮮同志組織三八線防御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深夜開會討論。大家對朝鮮戰局高度關切,但對斯大林突如其來的建議感到難辦。朱德說:斯大林要求出兵到三八線附近,是什么理由?敵人是不是要過三八線?劉少奇說: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我們的經濟建設剛剛開始,介入朝鮮戰爭,意味著我們的建設要停下來。我們與美國的實力懸殊太大。還是要爭取最后一線希望避免與美國直接交戰。毛澤東說:“是呀,這個決心不好下呀!”
2日凌晨,毛澤東致電東北局高崗,要其立即來京開會;致電鄧華,要邊防軍隨時作好待命出動準備。
這天下午,毛澤東主持召開書記處擴大會議,討論朝鮮戰局和出兵問題。大家對朝鮮局勢深為關切,但對出兵仍持猶豫態度。毛澤東從朝鮮和東北的地理關系出發,提議林彪率軍入朝。林彪卻連連擺手,一方面認為這一仗不打為好,一方面說明身體不好,擬到蘇聯治病。毛主席驚訝地得知林彪也是“不戰”觀點。遂讓周恩來召彭德懷進京參加政治局擴大會議。
毛澤東一直在考慮著斯大林的電報和朝中關系。從戰略上講,我們不能同意美軍屯兵鴨綠江,不能失去朝鮮半島這個屏障,公元前100年漢武帝都明白的道理,我毛澤東難道不明白嗎?美帝侵朝目的,不是朝鮮本身,而是以半島為跳板,讓日本軍國主義或蔣介石沿著這條道路入侵大陸。唇亡齒寒,戶破堂危,救鄰即救己嘛,能袖手旁觀嗎?
然而,盡管毛澤東早有思想準備,但畢竟不是哪個領導的事,何況面對的是要同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美國作戰,無論在國力軍力上都懸殊太大了。當時美國工業總產值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半以上,是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美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原子彈,擁有數量最多、性能先進的作戰飛機,還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軍艦隊,其航空母艦的數量和總噸位占世界航母的80%。它的一個陸軍師裝備坦克140多輛,70毫米火炮330門。而新中國呢?剛從戰爭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各項事業百廢待興。鋼產量、工農業總產值不足美國總產值的尾數。在部隊裝備上每個軍70毫米火炮僅有190多門,是美國一個師的一半,而且也是戰爭中繳獲的舊式火炮。更談不上有一支正規的空軍和海軍。大家擔心出兵會引火燒身也很自然。誰也不能不懷疑,中國軍隊同美國軍隊去打仗的結果會如何?就連實力雄厚的蘇聯,也不愿因為援助朝鮮而冒同美國直接沖突的危險。中國出兵會不會導致同美國直接對峙?美國用飛機轟炸我內地城市、破壞我經濟建設怎么辦?等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慎重考慮。
3日,毛澤東和周恩來接見了帶著金日成求援信的朝鮮外務相樸憲永。樸沉重地匯報了戰局態勢。毛澤東問:“你們向斯大林同志提出直接援助了嗎?”樸說:“29日金日成同志給斯大林發了信,要求敵人跨過三八線時得到蘇聯直接軍事援助。”周總理問:“斯大林是怎么答復你們的?”樸說:“斯大林同志希望這一問題同中國商量。”毛澤東說:“你們的請求,請容我們政治局研究后答復。”
10月4日下午,由毛澤東主持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云、高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張聞天、彭德懷(中間趕到)出席會議。列席會議的有:李富春、羅榮桓、林彪、鄧小平、饒漱石、薄一波、聶榮臻、鄧子恢、楊尚昆、胡喬木。
會議一開始,毛澤東就派志愿軍出國作戰這個事關中國大局的問題,要大家講講各自的看法。多數人對出兵存有種種顧慮,集中起來主要是:中國剛剛結束戰爭,經濟十分困難,亟待恢復;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還沒有進行,土匪、特務還沒有肅清;我軍武器裝備遠遠落后于美軍,更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在一些干部和戰士中存在著和平厭戰思想;擔心戰爭長期拖下去我們負擔不起等等。
會議正在進行之中,彭德懷急匆匆地趕到會場。他對這個會議毫無思想準備,連會議內容也不知道,到會后,他只是聽,沒有發言。毛澤東聽了大家發言后講了這樣一段話:“你們說的都有理,但是別人處于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么說,心里也難過。”就宣布休會,5日下午再討論。
散會后,彭德懷到楊尚昆住處了解會議詳細情況。鄧小平受毛澤東之托在5日上午又將彭德懷從北京飯店約到中南海辦公室介紹情況。
5日下午的政治局會議上,仍然有兩種意見。一些人仍在要不要出兵問題上要毛澤東慎重考慮和猶豫不決的時候,彭德懷擺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彭德懷的發言點破了大家擔心的要害,也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轉變了會議氣氛。毛澤東興奮地肯定了彭的發言有氣魄、有遠見、有膽量。并進一步指出:“現在是美國人逼著我們打這一仗,猶豫、退縮、擔心、害怕都是沒有用的。”大家聽了彭德懷的發言和毛澤東的表態也就沒有好說的了。當毛澤東把掛帥的重任交給彭的時候,彭再次表示“我服從中央的決定”。
10月8日,周恩來和林彪秘密飛往蘇聯,同斯大林商談抗美援朝和蘇聯給予軍事援助的問題;同時,隨著美軍越過三八線大舉北進后,毛澤東以軍委主席名義發布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命令。19日晚第一批四個軍及三個炮兵師從安東和輯安線秘密渡過鴨綠江待機作戰。
20年后的1970年10月10日,毛澤東、周恩來會見金日成時共同回憶了這段曲折的歷史過程:
毛澤東:事情總是這么彎彎曲曲的。在那個時候,因為中國動動搖搖,斯大林也就泄氣了,說,算了吧!后來不是總理去了嗎?是帶了不出兵的意見去的吧?
周恩來:兩種意見要他選擇。我們出兵就要他的空軍支持我們。
毛澤東:我們只要他們空軍幫忙,但他們不干。
周恩來:開始的時候,莫洛托夫贊成了,以后斯大林又給他打電話說,不能用空軍支援,空軍只能到鴨綠江邊。
毛澤東:最后才決定了,國內去了電報,不管蘇聯出不出空軍,我們去。我看也還是要感謝蘇聯,它總幫助了我們軍火和彈藥嘛,算半價。還有汽車隊呀。
對毛澤東出兵援朝的決策,彭德懷曾經作過這樣評價:“這個決心不容易定下,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對復雜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斷力。歷史進程證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