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藝苑 > 楚地抗戰史跡踏訪
楚地抗戰史跡踏訪
作者:聞桑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2-03 瀏覽次數:8329
湖北大悟白果樹灣周邊的每一個山頭,每一片樹林,每一條溪流,到處都寫滿了軍民攜手抗日的動人故事。溯江而上,一尊高約20層樓房的石牌橫空出世。石牌無語,倒是旁邊有塊不起眼的無名石碑,碑文里鐫刻有這樣四句話:“石牌峨峨,江水湯湯,英名不滅,地久天長。”
白果樹巍巍
湖北大悟的同志告訴我,白果樹灣其實根本沒有了白果樹,就在1992年李先念主席逝世不久,那棵5人合抱的千年白果樹在一個風雨之夜也轟然倒下。但我還是禁不住自己的景仰之情,要看一看這片浸透著抗日將士鮮血的紅色土地。
白果樹灣是距大悟縣城約34公里的一個普通小村,東有大馬尖,西連歪歪寨,北依泉水嶺,南接大悟山。1941年春,這里成為新四軍五師司令部駐地之后,使它名播遐邇。
庚寅初夏,我們走進舊痕猶在的李先念宿舍,一張床鋪、一套桌椅、一盞油燈、一管毛筆、一只鐵箱映入眼簾。那一草一木無不透出簡樸,透著艱辛,彰顯出無產階級革命家為其信念而奮斗的忘我精神。這是一棟青磚青瓦筑就的古樸小院,一張方桌四周散放著七八把松木椅,一面墻邊有一個燒茶烤火的土火塘,60多年前,李先念、鄭位三、任質斌、陳少敏等就圍著方桌或守著火塘運籌帷幄,決勝于鄂豫邊區的千里之外。一道道電波劃破長空,一個個命令傳至前線,一次次炮火的洗禮,五師在與15萬日軍和8萬余偽軍的抗擊中越戰越強,歷經主要戰斗1200余次,繳獲各種槍械近2萬件,隊伍從最初的1.35萬人發展到5萬雄師和30余萬地方武裝,根據地跨鄂豫皖湘贛5省縱橫10萬平方公里。共產黨人馳騁中原,為全國的抗戰勝利和民族的獨立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勛。
白果樹灣周邊的每一個山頭,每一片樹林,每一條溪流,到處都寫滿了軍民攜手抗日的動人故事。在大馬尖的山腰,我五師十三旅作戰科長宋斌的英靈于此長眠,墓碑上的字跡雖已有些模糊,卻真實地記錄著那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
1942年12月16日,日軍三師團、五十八師團之四十三聯隊及偽軍十一師共兩萬余人,在飛機的掩護下分14路“掃蕩”,企圖一舉全殲孤懸敵后的抗日主力。面對裝備精良、數倍于我的日偽軍,五師在夜里分路突圍。次日清晨,霧鎖大悟,留在內線的我軍小部隊分散游擊日偽軍,巧妙的“麻雀戰”引得敵人自相開火,死傷累累。敵人知道中計后氣急敗壞,架起大炮對白果樹灣一帶狂射濫炸。
流連于當年鏖戰的村前屋后,漫步在滾子河畔和小路山坡,我們真切感受到新四軍五師一腔熱血澆灌的白果樹,65年后依然透出它那一股浩浩正氣,耿耿情懷。在這如詩如畫的神奇小村,我還真有幸見到了那棵倒下18年的千年白果樹。它至今依然橫臥在村中,盡管虬龍似的樹干已經折裂,但仍有胳膊般粗壯的根莖與大地相連。曾目擊過“大山寺保衛戰”的八旬老人汪兆惠說,這是李師長與我們根連著根、心連著心哩!
巍巍白果樹,秋后滿畈香。有倒下的就必然有新生的。與紅色旅游相配套,新開發的玉皇島、光明島、桃花島、葫蘆島等休閑地就在眼前,龍潭湖邊那遍植的白果樹蒼勁挺拔,與蔥郁的烏桕林、連成一片的翠綠稻田,正引領老區一步步邁向美好的明天。
石牌嵯峨峨
連綿蜿蜒的三峽山巒騰挪出一個空間,讓一尊高約20層樓房的石牌橫空出世,堅硬的花崗巖如刀砍斧削一般剖面平整,以頂寬12米的形態兀立江岸。當地的老百姓說,此處名曰明月灣,號稱“長江三峽第一灣”。相傳它是上古時期玉皇大帝巡幸時,被這里的山川形勝所動,特降圣旨一道所致。
溯江而上,轉過灣來,讓我們悚然而驚的第一個標志性物體就是這尊石牌。
石牌就佇立在湖北宜昌城區與三峽大壩之間的中心點上。長江在切開夔門之后,以不可阻擋之勢奔騰而下,唯獨到了西陵的燈影峽里,突然間少了劈山削巖的野性,浩浩江水恍惚沒了出路,被北岸的山崖一彎新月般鉤住,于此作了一個小小的回旋,然后在南岸石牌的注視下,乖乖地向左繞了一個110度的鈍角大彎,繞開造物主先前安排好的缺口,重新沖出一條水道奔涌而去。
朋友告訴我們,正是長江的這一改道左折,把那個本該屬于水道的缺口滋潤成了峽江深處的一塊風水寶地。史載北宋前的后周峽州州治和南宋建炎年間的夷陵郡治都曾設于此地。兩宋時期的文人雅士也在這里留下了些許詩文。歐陽修有“蛤蟆噴水簾,甘液勝飲酎”的佳句,蘇轍也有“豈惟煮茗好,釀酒更無敵”的贊嘆。最令人自豪的是陸游不僅有行吟絕唱,而且用如椽大筆將石牌山下的蛤蟆泉命名為“天下第四泉”。
漫步石牌山下茶香四溢的月色中,聽江濤拍岸,看云起潮落,拾記憶碎片,唱峽江情歌,搖曳的槳櫓聲總會讓人產生羅曼蒂克抑或詩情畫意,幻想不經意間撞上三兩個唐宋騷客或明清佳人,或對月當歌,或執手相看,或飲酒論詞,或清風撫琴……
石牌并不因此而輕松浪漫,甚至可以說有著十二分的沉重與悲壯。那是上個世紀的30年代末,驕橫狂妄的日寇在中國大地長驅直入,國民政府節節敗退,從首都南京輾轉中原武漢,繼而一路退至山城重慶。1943年5月,日軍出動20余萬軍隊從水陸空向中國軍隊發起立體進攻,殺氣騰騰直指入川門戶,血戰臺兒莊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軍三十一師在石牌奉命防守。
在戰斗進行得最慘烈的時候,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親扛軍旗,同將士一道浴血奮戰。一個多月的鏖戰,令敵人在石牌前止住了西進的腳步。在中國人民用血肉之軀筑就的鋼鐵長城面前,東洋鬼子最終以傷亡2.5萬余人,損失飛機45架、汽車75輛、船艇122艘的代價慘敗,石牌化險為夷,陪都轉危為安。
這場被西歐軍事家們稱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之戰”,我方也付出了1萬余人的傷亡代價。
撫摸著猶如父親老臉的石牌,我們已無法找到當年每位血灑疆場的壯士姓名。石牌無語,倒是旁邊有塊不起眼的無名石碑,碑文里鐫刻有這樣四句話,讓人縈繞于懷:“石牌峨峨,江水湯湯,英名不滅,地久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