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將帥傳奇 > 將軍出身的文化部長蕭望東——謹以此文獻給蕭望東誕辰100周年
將軍出身的文化部長蕭望東——謹以此文獻給蕭望東誕辰100周年
作者:劉順發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1-25 瀏覽次數:8350
左起:蕭望東、張震、彭雪楓
新中國建立后,首任文化部部長是沈雁冰,次任是陸定一,三任就是蕭望東,以后數任依次為于會詠、黃鎮、周巍峙、朱穆之、王蒙、賀敬之、劉忠德……蕭望東是唯一一位出任文化部部長的將軍,開國中將。
蕭望東原名蕭惠存,曾用名蕭克。1910年8月25日出生,1927年加入共青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數十年的革命生涯,主要從事軍隊政治工作。1965年5月調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兼黨組書記,主持文化部的日常工作,后接陸定一任部長。未曾想,“文革”開始后不久,竟因任“文化部長”職罹難。
1965年2月,時在蘇州的葉群打電話給蕭望東,說向毛主席推薦三人,毛主席認為其中蕭望東任文化部副部長最為合適。5月,蕭望東奉調北京,擔任文化部副部長兼黨組書記,主持文化部日常工作。當時他并不大愿意離開部隊,離開從事了多年的部隊政治工作部門。但幾十年的革命生涯和黨性鍛煉造就出的他,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以堅持黨性為最高原則,黨中央毛主席決定了的,那就堅決服從組織決定。這位1955年授銜的中將,調任國家文化部之前,在南京軍區副政委、政委任上,十分重視部隊的文化工作,與沈西蒙、沈亞威、胡石言等軍中文化人交往甚密,鼓勵他們的文藝創作,軍區文化工作搞得十分活躍。他積極支持《紅霞》《東進序曲》《柳堡的故事》《霓紅燈下的哨兵》等優秀電影劇目的創作、演出、拍攝,使之享譽全國。這大概是毛主席要調他任文化部長的一個原因吧。
信念彌堅鑄楷模
到任之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兼任文化部部長的陸定一,親自為蕭望東主持召開了歡迎大會。然而,誰也沒有料到,1966年“五一六”通知發出后,“文革”風起,文化部系統最先大亂起來。7月,陸定一被免除黨內外一切職務,由蕭望東代理部長、后任部長。不久,蕭繼陸后也成為批判、斗爭的對象。
1966年10月1日,紀念國慶17周年活動,在天安門城樓上,蕭望東把對“文革”的不理解,請教老領導陳毅元帥時,陳老總指著城下玉帶河南岸一條“打倒劉少奇”的大標語,氣憤地說:“文化大革命,一言以蔽之,就是打倒老干部!”也許正是陳毅元帥的這句話,讓蕭望東多少有了些心理上的暗示。同年12月,當他自己也真的受到無情打擊、殘酷迫害,也被“打倒”時,任憑“造反派”、“審查組”如何威逼、恐嚇,如何誘逼、陷害,他對自己、對戰友、對老首長,都堅持了實事求是,不說假話,不捏造,不誣陷。他用自己的方式,堅持斗爭,堅守黨性。他始終認為,我是共產黨員,我們黨是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內的事,一定會由我們黨自己來解決。
將軍的次子蕭淮蘇對筆者說:“1968年4月28日,爸爸被抓的那一刻,我非常擔心,爸爸體弱多病的身體怎么承受得了那種折磨?一個革命幾十年,擔任著部級領導的干部,為什么就突然被捕,被關押、監禁了呢?一夜之間,仿佛從天堂跌進了地獄?!逼鋵?,在“文革”的大動亂中,要抓你,關你,折磨你,殘害你,沒有“為什么”,也無須“為什么”。
關押期間,造反派和審查人員按照特定的程序和邏輯,對蕭將軍做了多次調查、審查,和數十次的“審訊”。然而,將軍的歷史是鮮紅的。他從17歲參加共青團,19歲投入工農紅軍,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過共青團區委書記,紅軍中的特務連政委,師軍士隊政委,軍教導大隊政委,軍團無線電隊政委,軍團野戰醫院政委和衛生部政委;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期間,擔任過新四軍四支隊政治部主任,抗日先遣大隊隊長兼政委,第六支隊政治部主任,八路軍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第四師、第二師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期間,擔任過淮南軍區政委,淮南區黨委書記,華中軍區政治部主任,渤海軍區七師政委,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三野十兵團政治部主任,蘇北軍區政委,蘇北區黨委書記。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江蘇軍區第二政委,江蘇省委副書記,華東軍區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副政委、第四、第二政委,直到文化部副部長兼黨組書記、代部長、部長。查來查去,還查出將軍參加革命前,是一個學徒工,一個追求進步的青年。參加革命后,從沒有脫離過革命隊伍,從沒有脫離過黨組織,更沒有被捕坐牢、自首變節、叛黨投敵等情節。從個人歷史著手,“造反派”抓不到什么小辮子,便無中生有,蓄意捏造,但對于堅持黨性的蕭望東,依然是徒勞無濟。
蕭望東經歷七年關押,七年折磨,1975年4月下旬終被釋放回家,全家從痛苦中得到了安慰,老伴、也是終身相守、相濡以沫的革命伴侶的辛萍女士,一顆懸著的心踏實了,她和孩子們都很激動,也很憤懣。唯將軍卻那么平靜,那么鎮定:“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吧!”那七年,蕭望東的心理、精神、情感、身體……無時不在被折磨、被摧殘,但是他頂住了,他熬過來了。他那么充滿信心地對子女們說:“眼前這種不正常的情況,終歸要改變的?!薄按蠹s就是從這時起,我開始真正理解了爸爸。”蕭淮蘇深情地說,“我從爸爸堅定不移的信念中,始終不減的樂觀主義精神中,看到了一個真正共產黨人的博大胸懷。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基石?!?/span>
蕭將軍在工作中一貫堅持原則,并未意識到觸犯了何人,可“炮轟、火燒、批斗、游街、關押、迫害”一樣沒少遭遇,到底緣何?馬文瑞同志在后來的回憶中,披露了上述原因。馬文瑞說:“我從1968年1月被關進去,到1973年6月解放出來,還是周總理批的。周總理一次批示讓我們七個人出來?!边@七個人,“記得有李一氓、孫大光、沈其震、李昌、許滌新、蕭望東。事后得知周總理在我們七人的名單上批示:‘怎么樣,這些人可以解放了嘛?請江青、康生同志閱?!嗫春笈溃骸咽捦麞|的材料送我閱。’結果,蕭望東又被多關了兩年才解放。”蕭望東調任文化部任職期間,沒有按照“旗手”江青的意愿辦事,哪能避免挨批斗、遭迫害的命運?
蕭望東在失去人身自由的狀態下,始終沒有動搖過黨的忠誠與信念,為后來者鑄就了立身的楷模。
言傳身教育后人
祖母曾告訴蕭淮蘇,他們的父親是7個月的早產兒,從小體質就弱。9歲時一邊勞動,一邊隨堂叔在私塾館就讀,13歲后,先后在吉安城里兩家店鋪當學徒,小小年紀,吃了很多苦。
蕭望東只讀過幾年私塾,他的文化水平是在革命隊伍中刻苦學習、逐步提高的。革命戰爭年代,他堅持學習政治理論、毛主席著作。抗戰時期,對部隊的政治報告,他自己寫作,特別是針對部隊各級干部思想實際的講話、文章,他都經過調查、思考、自己撰稿。他的孩子們從小就看到父親經常工作到深夜。他自加壓力,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風范,對子女們一直起著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他經常教導子女,說自己從小受苦,沒有學習的條件,現在新中國建立了,青少年都有了學習機會和學習條件。你們這一代,從孩子時代起,就應該好好學習,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做一個正直的人。將軍還寫得一手好字,行家評說蕭望東的書法頗具“柳骨顏風”,這讓孩子們佩服至極。將軍很忙,真正坐下來,關注子女學習的機會也很少。他的七個子女,從小就很聽話,上學時,個個都是好學生。當然,對孩子們教育培養更直接的是妻子辛萍。
辛萍是西安人,在西安讀師范時,正值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她參加了西安抗日愛國學生運動。西安事變發生前后,她就是西安青年學生抗日請愿團中的一員。1937年,在中共地下黨人的影響和引導下,辛萍奔赴延安,進了抗日軍政大學,從此投身革命。新四軍成立后,一批抗大畢業生被分配充實到軍部和各支隊中,辛萍被分配到彭雪楓部。皖南事變之后,新四軍重建軍部,彭雪楓部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辛萍在這支部隊中與時任政治部主任的蕭望東相識,又從相識、相知到相愛,到結婚生子。她一邊堅持參加革命工作,一邊相夫教子,跟著蕭望東隨部南北轉戰。她為革命,為家庭和幾個孩子,真是吃盡苦頭。
遵循父母親的教誨,蕭家的孩子長大后都要到部隊服役,鍛煉成長。大的一男兩女,都是軍人,小的兩弟兩妹,因“文革”中父親被打倒,受牽連,再無緣走進部隊這所大學校。長子淮濱畢業并工作于解放軍西安電信工程學院,長女淮橋讀的是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一直在部隊工作;次女淮海考取的是上海第四軍醫大學,一直在部隊從事醫療工作?!拔母铩敝校疗祭^蕭望東之后,因是“走資派”的老婆,也遭受沖擊。正讀書的四兄妹,也無書可讀了,先后被趕到湖北、北大荒、青海和山西農村插隊。一個九口之家,從此天各一方,相互得不到照應,辛萍和子女們都得不到將軍的信息。
粉碎“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鄧小平同志回到中央工作,蕭淮蘇趕上了恢復高考的末班車,小弟小妹們也先后取得了大學文憑,他們都以父母親為榜樣,在各自己的崗位上為黨為人民兢兢業業的工作。
披肝瀝膽獻終身
1931年春,蕭望東升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第九師二十六團二連政治委員時,參加了第二次反“圍剿”,在5月27日的廣昌戰斗中,他右手用駁殼槍射擊,左手舉著小紅旗指揮戰斗,被敵人擊中左手腕,負了重傷。由于不能及時有效地治療,竟至傷口潰爛生蛆,遲遲不愈。醫生幾次要給他做截肢手術,都因為他沒同意,才得以把左手保全下來。但他不得不忍著疼痛,繼續隨部隊作戰行動。直到9月,第三次反“圍剿”取得勝利,他才得以住進九師軍醫處治療。不過因為傷口長時間不能愈合,導致傷殘。在后來的革命生涯中,他大多擔任各級政治部主任、黨委書記、政治委員等政工職務,不管是戰爭年代,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和平年代里,他同樣地積極配合軍事主官,把部隊的政治工作做得有聲有色,把干部戰士的思想集中統一到完成眼前的戰斗任務或中心工作上,而他自己在長期的戰斗環境里,艱苦的生活中,始終不能讓身體在健康的狀態下運轉,因而患上了嚴重的慢性肝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在南京軍區副政委任上,同其他30名將軍積極響應毛主席關于軍隊干部要下連當兵的號召,下到連隊當兵一個月,積極鍛煉自己,和戰士同吃、同住、同勞動,參加連隊摸爬滾打各種訓練,還下廚房炒菜做飯,給戰士理發,同戰士交朋友。他每年都用三四個月時間,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總結經驗,指導全面工作。他不辭勞苦,足跡踏遍江浙海防前哨第一線島嶼,訓練現場、作業工地,教育鼓勵戰士以島為家,盡心盡責地保衛祖國安全。
1963年,蕭望東到江浙沿海視察,登上了浙江省最東邊的東福山小島時,因為連日來深入基層,勞累過度,竟然暈了過去。醫生趕緊給他打了強心針,他蘇醒后掙扎著站起來,對守島戰士深情地說:“我是拼著老命來看英雄的,今天看到了,我非常高興!”他代表南京軍區黨委熱情地慰問了守島指戰員,對守島指戰員是很大的鼓舞。
未曾想到的是“文革”風起,他遭受關押,身體受到人為的嚴重摧殘,他卻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挺過來了。他居然利用被關押的機會,每天堅持學習五六個小時,基本上通讀了馬、恩、列、斯的經典著作和毛澤東著作,還學習了中國古代思想史、歐洲哲學史等大量政治、經濟和科學社會主義等著作。1971年允許他寫讀書筆記后,他用香煙盒紙,廢舊報紙、其他邊角料紙,密密麻麻地寫下了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蕭淮蘇后來幫父親整理這些筆記時,多次被他的精神感動得落淚:“父親太了不起了!父親雖已因病逝世,可是在我們子女心中,父親沒有死,父親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1975年4月,蕭望東被“解放”之后,在葉劍英元帥安排下,于6月住進了北京三○一醫院檢查身體。他在住院期間,給毛主席和葉劍英、鄧小平寫了一封信,檢查自己的缺點、錯誤,表達自己愿意改正,并希望能回到部隊繼續工作。8月底,經毛澤東、中共中央批準,中央軍委公布了調整八大軍區領導的命令,蕭望東被任命為濟南軍區政委,同時擔任軍區黨委第三書記。
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后,蕭望東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狀態中。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共中央為蕭望東徹底平反昭雪,更振奮了他的工作精神。但是,蕭望東的身體健康透支過多,他的慢性肝炎發展到肝臟已不能支撐他的身體,他沒能在這個世界上走得更久、更遠。1989年5月11日,他告別了親人、告別了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駕鶴西去。
蕭淮蘇對筆者說,他們兄弟姐妹七人,他是與父親在一起共同生活時間最長的孩子。他對父親身體的健康狀態描述為:先天不足,后天失養,疲勞過度,積勞成疾。
蕭望東中一生超負荷工作,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