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創辦互助合作社 度過戰時困難期——安徽抗日根據地的農村互助合作運動
創辦互助合作社 度過戰時困難期——安徽抗日根據地的農村互助合作運動
作者:王傳厚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1-07 瀏覽次數:8386
1937年11月,日軍侵占安徽不到半年時間,全省大部分國土相繼淪陷,國民黨省政府退縮到大別山區,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則深入敵后,同日軍進行英勇的斗爭,先后創建了淮北、淮南和皖江抗日民主根據地。
1937年11月,日軍侵占安徽不到半年時間,全省大部分國土相繼淪陷,國民黨省政府退縮到大別山區,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則深入敵后,同日軍進行英勇的斗爭,先后創建了淮北、淮南和皖江抗日民主根據地。這三塊抗日根據地位居華東敵占區腹部,對津浦鐵路、隴海鐵路、長江、淮河四大交通動脈和南京、徐州、蚌埠、揚州、開封等日偽盤踞的重要城市,造成很大威脅,對整個華東特別是華中戰局,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日偽對這三塊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十分恐懼,多次進行“掃蕩”,并在經濟上實行嚴密封鎖。
1941年至1942年,安徽各抗日根據地發生了嚴重災荒,廣大群眾生計難維,財政經濟非常困難。粉碎敵人對根據地的進攻和經濟封鎖,戰勝災荒,最根本的是發展農業生產。為此,淮北、淮南和皖江根據地的各級黨組織和民主政府,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和華中局的號召,積極組織軍民大搞農村互助合作運動,發展農村經濟,度過了困難時期。
組織生產互助合作社
中共中央在《關于發展生產的指示》中指出:在目前條件下,“發展生產的中心關節是組織勞動力(采取按家計劃、變工隊、運輸隊、互助組、合作社等形式,在自愿和等價的原則下,把勞動力和半勞動力組織起來)從事生產,即在現時戰爭情況下,都是可能的和完全必要的。”早在1940年津浦路東各縣聯防辦事處就曾頒布合作社組織大綱,指示各級民主政府協助合作社組建工作。1942年春,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發出指示信,要求縣、區、鄉、村民主政權和農抗會等群眾團體,積極組織廣大農民進行春耕互助。1943年秋,中共中央華中局把發展生產作為群眾運動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中心,強調互助合作就是為發展生產這個中心服務的。華中局《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中,要求各地“要研究和提倡當地群眾習慣中所存在的各種勞動互助的形式,以組織勞動互助運動,提高勞動效率。勞動互助不但要根據群眾習慣和經驗,而且要嚴格按照民眾自愿的原則。”
在很短的時間,淮北、淮南和皖江根據地內的各地農村互助合作運動蓬勃開展起來,成為根據地農村中僅次于減租減息的又一個大規模的群眾運動。1944年7月,淮南區黨委召開路東各縣七一生產互助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來六、盱嘉兩縣24個較好的互助組組長。淮南區黨委負責人劉順元在會上對1943秋至1944年夏收以來勞動互助運動作了初步總結。張勁夫在會上發表《路東勞動互助的幾個初步經驗》的講話。對成績突出的互助組給予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1944年夏收時統計,淮南津浦路東地區已組織8000個互助組,培養了大批領導生產的好干部,出現了大批生產積極分子、勞動模范。到1944年秋天,僅來安縣就組織起互助組3909個,全縣勞動力70%都組織起來了。淮北根據地已有互助組8061個。1945年,皖江根據地的巢縣槐林區組織了100多個互助組及換工隊、短工隊,實行勞動互助。如槐林區的蔣家沖、尚禮區的后陳家、小蒲草凹等處的勞動互助組,都辦得非常出色。
在互助運動中,涌現了許多先進典型。其中農業互助辦得最好的是津浦路東來安大余郢駱騰云互助組,該組于1941年10月成立,有18戶參加。駱騰云將農戶組織起來,制定生產計劃,勞動互助不講吃喝,不招待。互助組集中吃飯,節省糧食、燒草。由于實行互助,少雇長工、短工,省錢又省糧,增產增收,農民群眾從互助合作中得到好處。1944年除兩戶外,全莊各戶都殺了年豬,多收了棉花,家家戶戶添了新衣。駱騰云互助組在淮南第一屆群英大會上被稱為淮南勞動互助的一面旗幟。
堅持自愿原則 組織形式多樣
農業勞動互助的組織是自愿參加的,互助合作的內容很廣泛,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互助合作的組織形式有消費合作社、生產合作社、運輸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農業互助組等。綜合性合作社則兼營消費、生產、運輸等。合作社是集體經濟,也有公私合營。在互助合作中,大量是農業互助組。根據地各級黨組織和民主政府十分強調“互助自愿”,通過宣傳動員,因勢利導地組織貧雇農和缺乏勞力、耕牛的軍烈屬參加互助,也歡迎中農甚至富農參加互助。互助合作內容由農民自愿確定,有耕作方面的互助,有收獲方面的互助,也有耕牛、人力、工具和水利工作上的互助。互助的形式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有臨時性的,也有長期的,主要有扯伙、換工、耕牛隊、互助組、勻田互助等各種形式。“扯伙”盛行于淮南抗日根據地內,是三五家比較合得來的農民結伙互助;換工就是你幫我,我幫你,進行換工互助;耕牛互助是把村里耕牛集中,以多余牛力的農戶幫助沒有耕牛的農戶,忙時誰使用誰喂養,閑時輪流喂養。勻田互助是人田比較均勻的一些農戶之間的勞動互助,人工負擔公平,簡單易行。還有“撥田”互助,即從田多勞力少的農戶中,撥出一些土地給田少勞力多的農戶耕種。這種互助實際上是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實行后,拋荒耕地逐年減少,效果很好。在農村的家庭手工業,也成立了大量的紡織互助小組。有的集鎮還興辦了紡織廠,這是由合作社組織農民集股辦的,其辦法有資金入股,有勞力入股,也有工具入股等。如淮南根據地的嘉山縣自來橋紡織合作社,就是農民在半個月內集資33.5萬元辦起來的。
淮北、淮南和皖江根據地轟轟烈烈的互助合作運動,對戰勝敵人的經濟封鎖和發展根據地的經濟起了積極作用,是安徽農村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的具有重要意義的一件大事。
加強指導 鞏固成果
為了推動根據地互助合作運動的發展,各級黨組織和民主政府經常派干部到農村進行檢查指導,總結推廣。主要有五個方面的經驗:
典型示范,由點帶面。對互助合作辦得好的,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并廣泛宣傳。如淮南根據地的來六縣半塔區的農業生產互助發展較快,就因通過典型示范,在1944年春天發展到了300多個。
在發展中做好鞏固工作。互助組組建難,鞏固更難。總結推廣鞏固與發展互助組的主要措施是:管理上強調公平;宣傳上提倡互助互讓;在農忙時做工先后的問題,發揚民主討論解決;注意培養勞動英雄,鼓勵人人爭當“模范生產者”。特別要注意合理地規定牛工,既幫助貧農,又照顧到中農利益,也不侵犯富農利益。1944年5月25日,《解放日報》發表《津浦路東勞動互助的經驗》:第一是互助組成員人事關系要好;第二是小組長要好;第三是公平;第四是民主;第五是要有規矩。具備這五個條件的,一般說是互助合作搞得好的,能夠長久的。
黨組織和民主政府加強領導,以保證互助合作運動健康發展。在互助合作運動開展起來以后,各級領導注意從思想上和組織上加強領導,引導先進的勞動互助組織幫助后進的。堅持按實際情況辦事,為農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為了保證生產互助合作運動的健康發展,各大區設立了生產領導機構,行署設立生產建設委員會,縣生產建設委員會下設互助合作指導科。淮北根據地各縣選派有一定生產經驗,能聯系群眾的人員,建立生產建設科,區設建設委員。淮南津浦路東一些地區,設立了由農抗會、婦抗會和黨的組織共同組建的兩級生產委員會,這些機構領導著生產互助合作運動有組織、有計劃地全面深入地發展。
堅持按需要開展互助合作。個體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困難是非常多的,這些困難靠一家一戶農民的力量是難以解決的。民眾的困難有各種各樣,因而互助的形式也應多種多樣,靈活掌握。如有的組織車水互助,有的在水利建設中互助,有的在紡織業中互助,有的蓋房互助等等。需要什么互助什么,根據農民群眾自愿,形式靈活多樣。1944年夏,高郵閔塔區太平鄉農抗會在夏季農忙時,于太平鎮成立散工招待所,解決了互助組內剩余勞力的出路,起著牽線作用。
互助組的規模要適當。互助組不宜過大,戶數不要太多。互助組一般以10戶左右為宜,戶數少便于團結富農,富農參加了,就可以充分利用富農好的生產條件,又可把富農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中。互助組小些,便于組與組之間的互助,這有助于提高互助組的作用,符合農民“自愿”的組織原則。
安徽各抗日根據地普遍組織起來的勞動互助合作發揮了巨大作用。勞動互助合作運動促進了大生產運動,反過來,大生產運動也推動了勞動互助合作運動的深入發展,使廣大農民群眾逐漸認識到互助合作的優越性。抗日根據地的互助合作運動的不少經驗和措施,也可為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所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