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抗戰時期的鄂豫邊區建設銀行
抗戰時期的鄂豫邊區建設銀行
作者:李克申 任儒舉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4-10-24 瀏覽次數:8048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抵制偽幣在根據地市場流通,發展鄂豫邊區生產,鞏固邊區金融基礎,1941年6月15日,創辦了鄂豫邊區建設銀行。
抗日戰爭時期,從1941年新四軍第五師在九口堰通電成立起,李先念、陳少敏等率領部隊在隨南浴血奮戰達三年之久。為適應當時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建立了邊區建設銀行。
金融機構設置
1940年6月14日,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一、二團及八團挺進隨南攻克洛陽店,開辟了隨南白兆山革命根據地。從此,抗日民主政權逐漸擴大。日偽對根據地在軍事“掃蕩”的同時,在經濟方面,大量發行偽幣,擾亂金融,企圖削弱抗戰力量。為了抵制偽幣在根據地市場流通,發展邊區生產,鞏固邊區金融基礎,1941年6月15日,邊區軍政代表大會決定創辦邊區建設銀行。隨即,在邊區行政公署財政處的領導下,鄂豫邊區建設銀行在洛陽店氈帽灣正式成立。
剛開始那陣子,機構不健全,人員較少。除行長左仲修(民主人士,曾任國民黨青島中國銀行行長)外,配有會計、出納等工作人員和馬伕、警衛員、勤雜人員等。
之后,隨著工作開展,機構逐步擴大,人員陸續增加,干部、職工計有20余人,下設秘書、會計、出納發行三個課。當時處于日偽頻繁“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圍攻的戰爭環境里,銀行隨部隊轉移,辦公地點和住處很不固定,常在隨南的白兆山和京山的南山等地回旋。1942年6月,邊區建設銀行隨主力部隊向鄂東大悟山轉移。
邊幣發行情況
鄂豫邊區建設銀行,當時發行邊幣100萬元,票面有“壹元”、“伍角”、“貳角”、“壹角”、“伍分”、“貳分”、“壹分”七種。當時市場輔幣很少,開始發行多是輔幣,很受群眾歡迎。邊幣用石印印制。印鈔廠和邊區銀行分設兩地,鈔票印好后,運交邊區銀行加蓋印章和號碼。開始票子的號碼用手寫,可是一被水打濕,就字跡模糊。后改用號碼機打號碼,最后,購進一架圓盤機,同時在武漢請來兩個技術工人。當時因買不到印鈔紙張,鈔票用紙質量很差,用不多久就破了,以后才逐漸有所改善。票子的號碼和印章蓋好后,由銀行出納發行課清點捆好,交財政處發行。
業務活動
——組織貨幣斗爭,粉碎日、偽、頑的封鎖和禁運
隨南白兆山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引起了日偽及國民黨頑固派的極度恐慌和仇視,對邊區實行了嚴厲的經濟封鎖。邊區僅食鹽一項,就比抗戰前漲價200倍。加之,法幣、偽幣不斷涌入邊區,邊區物資大量外流,給根據地的生存、發展造成了很大困難。
針對上述情況,邊區黨委決定在重點地區組織貨幣管理和貿易管理。邊區建設銀行據此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方面,開展貨幣斗爭,擴大流通范圍,邊區貿易、稅收部門積極配合,在售貨和收稅上,只收邊幣,堅守邊幣信用,穩定幣值。接近日偽占領區除收邊幣外,也收法幣、銀元、偽幣等,以便到敵占區購買工業品、軍用品和食鹽等。另一方面,組織消費合作社。1941年7月,邊區建設銀行在洛陽店、九口堰、古城畈等地發放無息貸款計邊幣2萬元,建立10余處合作社,組織物資交流,保證食鹽等必需品的供應。同時對敵占區需要的糧食、棉花、豬鬃、白桐油、五倍子、牛皮等禁止出口。另外,通過加強對敵占區商人的工作,以出口農副土特產換取藥品、食鹽等邊區必需品。上述措施有效地粉碎了日偽的經濟封鎖。
——以工代賑、興修水利、支持生產自救
1941年,隨南旱災特別嚴重,夏季作物顆粒未收,秋季所種苞谷也收成欠佳。新四軍第五師副政治委員陳少敏親自到隨南抓救災工作。在洛陽店學校召開“生產自救”的動員大會,領導群眾開展“千塘百壩”興修水利運動。邊區建設銀行“以工代賑”按工程量計工。邊區軍民齊心協力共興修了從洛陽店之白河至清水河20余公里,筑壩70余處,建成清水河水庫,修建堰塘670多處。與此同時,通過發動群眾燒木炭、燒石灰、狩獵、捕魚、編竹器以及組織農副產品運往各地出售,換回食鹽、糧食、干菜等,幫助邊區的群眾度過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