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老兵風采 > 扶貧工作的熱心人——記泰興市元竹鎮退休干部王鳳鳴
扶貧工作的熱心人——記泰興市元竹鎮退休干部王鳳鳴
作者:陳國華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9-26 瀏覽次數:8330
72歲的王鳳鳴同志1997年從鄉領導干部崗位上退下來后,服從黨委安排,擔任泰興市老區經濟建設會理事和鄉扶貧協會(下稱兩會)常務副主任,從那時候起,他在扶貧工作的崗位上勤勤懇懇、盡心盡責,一干就是12年,得到了群眾好評、領導表揚。
72歲的王鳳鳴同志1997年從鄉領導干部崗位上退下來后,服從黨委安排,擔任泰興市老區經濟建設會理事和鄉扶貧協會(下稱兩會)常務副主任,從那時候起,他在扶貧工作的崗位上勤勤懇懇、盡心盡責,一干就是12年,得到了群眾好評、領導表揚。
老而有為心充實
王鳳鳴即將退休的時候,曾經這樣想過:退休后就是看看報、說說笑、打打牌,回到老家照顧好孫子,陪著老伴種好園子(責任田)。當他拿到退休證時,黨委書記找他談話,要他擔任鄉“兩會”工委常務副主任,繼續發揮余熱。一開始,他思想上有些猶豫,認為干部當過了,苦吃過了,現在年紀大了,應該閑下來享享福了。但是,他又想到自己受黨教育多年,職務退了,共產黨員的責任沒有退;工作位子變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變。自己的身體還好,能在晚年發揮余熱,為黨為人民再做貢獻,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于是,他欣然地接受了黨委的安排。不管三九嚴寒,還是三伏酷暑,十數年如一日地忙著“兩會”工作。雖然飽嘗工作中的種種艱辛,但心里感覺十分充實。
動感情 動腦筋 動真格
王鳳鳴一直在農村基層工作,退下來后繼續生活在農村,對“三農”的情況比較熟悉。他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扶貧工作中發揚動感情、動腦筋、動真格的“三動”精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動感情。他為了了解貧困戶的情況,親自到雙趙村調查了13戶困難戶的情況,其中因病致貧的4戶,有勞力無技術的4戶,有項目缺資金的5戶。同時牽頭組織在全鎮開展普查,結果表明,全鎮2007年人均純收入低于1000元以下的還有852戶,占總戶的8.5%。他寫出了調查報告,分析情況,提出抓好扶貧工作的建議。這份調查材料引起了黨委、政府負責人的重視,制訂了六方牽手抓扶貧的措施,并組織鎮村干部269人與貧困戶實施結對幫扶,采取安排就業、資助就讀、資助治病、資助生產、傳授技術等方法開展扶貧。當年年終考核驗收有80戶脫貧,占幫扶戶總數的30%,扶貧工作初見成效。
動腦筋。2005年針對全鎮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快的情況,王鳳鳴調查了8個種植戶、9個養殖戶典型,并總結了他們的經驗,形成文字材料提交給分管領導,供宣傳推廣;為了加快農村勞務輸出,多年來,他配合鎮勞動服務所舉辦各類人員就業培訓班,輸送到蘇、錫、常地區的勞動人員近1500人。全鎮各類專業戶達1341戶,其中幫扶對象571戶。
動真格。幾年來,王鳳鳴結對幫扶的12戶貧困戶全都脫貧,過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他幫扶的辦法是:
——因人制宜幫項目。成莊村四組張慶生有勞力有技術、但無項目,他與生產隊聯系,把低產田改造時開挖的魚塘承包給張慶生,當年獲利1.5萬元。為幫助貧困戶王根平,王鳳鳴又與村聯系,把老成莊河改造時的9畝水塘包給其養魚,并發展規模養豬,增加收入。
——多種形式幫資金。成莊四組村民張錫壽有勞動力,他先后給其2000元現金購買彌霧機為群眾治蟲,又幫其到信用杜辦了客戶一證通,借款5000元購買一臺拖拉機為群眾耕田。幫張文龍借款9000元,創辦了食品冷凍廠,隨著生產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該廠需要的流動資金要增加,他想繼續擔保,但信用社規定凡年齡超過70歲的人不能作擔保人。于是,他與信用社協商,提出用工資擔保,不足的部分再用存單擔保,確保了貧困戶的生產發展。
——動員先富戶幫貧困戶。他幫助的貧困戶王根平,經過三年的辛勤勞動富起來了。但王根平有兩個兄弟還處在貧困線上,他就動員王根平改辦飼料加工廠經銷飼料,而把豬舍、存欄的生豬以1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其弟王健平經營。經過努力,王健平養豬上了規模,每年養豬500頭左右。三年之后,富起來的王健平又帶動三弟王小網養豬。苗豬由王健平提供,飼料由王根平提供。這樣一來,兄弟三個都富起來了。
老王熱心扶貧工作的事跡受到鎮政府和市兩會的表彰,得到當地群眾的好評,他決心繼續發揮余熱,為扶貧事業再做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