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橫槊賦詩 壯懷激烈——讀張愛萍抗日詩詞札記
橫槊賦詩 壯懷激烈——讀張愛萍抗日詩詞札記
作者:李鵬飛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9-11 瀏覽次數:8335
以詩言情紀事,是開國上將張愛萍的一大雅好。抗戰時期,時任新四軍高級指揮員的張愛萍將軍,在戎馬倥傯中,橫槊賦詩,創作了許多反映新四軍在皖東北、洪澤湖、鹽阜地區抗擊日偽頑軍,開辟根據地的壯麗詩章。
張愛萍將軍
以詩言情紀事,是開國上將張愛萍的一大雅好。在抗日戰爭期間,時任新四軍高級指揮員的張愛萍將軍,在戎馬倥傯中,橫槊賦詩,吟哦了許多反映新四軍在皖東北、洪澤湖、鹽阜地區抗擊日偽頑軍,開辟根據地的壯麗詩章。在紀念張愛萍百年華誕之際,重溫這一首首戰地史詩,仿佛穿越時空,重返火紅歲月,再次受到愛國主義、鐵軍精神的洗禮和熏陶。
挺進敵后奠新基
“除夕人寂軍行疾,月冷風寒透征衣。斬斷沉沉封鎖線,挺進敵后奠新基。”這首詩是1939年冬,張愛萍率新四軍游擊支隊一部,奉命深入皖東北敵后開辟抗日根據地的開篇之作。
皖東北是指位于徐州至蚌埠以東、淮河以北、運河以西的廣大地區,戰略地位重要。徐州淪陷后,皖東北地區所有縣城和大集鎮都為日偽所占據。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部及當地劣紳土匪盤踞廣大莊寨鄉村,勾結日偽,魚肉人民。
1939年12月,時任中共豫皖邊省委書記的張愛萍被委派到皖東北,擔任新四軍游擊支隊第四總隊總隊長兼政治委員,統一領導皖東北的抗日斗爭。時值寒冬,張愛萍率部夜行曉宿,一路急行,抵達皖東北,當即結合當地政情,積極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首先是聯系有抗戰傾向的皖東北頭面人物、即國民黨安徽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盛子瑾,促成其與我黨我軍合作,形成局部的團結抗戰勢態。同時率部進行巧奪周老圩、平息“小刀會”等戰斗,迅速打開了皖東北抗戰的新局面。特別是大柏圩戰斗的勝利,對發展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影響甚大。
新四軍游擊支隊攻克大柏圩的翌日,正是1940年農歷除夕,張愛萍指示部隊將地主反動武裝潰敗遺留的雞魚肉蛋和大米白面等“年貨”分給群眾過春節。一時間,四面八方的人們涌向大柏圩,肩扛手提,挑糧拎肉,無不喜氣洋洋。見此情景張愛萍深受感染,隨即揮筆填了首《臨江仙·大戰大柏圩》:“頑偽合流據大柏,洪澤敵后迎春。曉云初露動刀兵。神兵天外降,膽破夢魂驚。窮寇落荒如鼠竄,三軍鏖戰天明。祝捷淮北會群英。開倉傳百里,萬戶喜盈門。”
奮舉龍泉搗龍潭
1941年2月中旬,張愛萍率新四軍第三師九旅在皖東北,奪取了泗縣與盱眙之間的重鎮青陽,并殲敵700余人,他照例作了《青陽殲敵》紀事一詩:“東進馳援北渡軍,妖魔卷土漫血腥。神兵夜昏重霜降,尖刀雪亮挖敵心。晨昕鬼卒一網盡,分兵遍掃落葉紛。痛快淋漓復失地,軍民歡暢迎新春。”青陽之役后,張愛萍率部即向周圍擴大戰果。當時盤踞在洪澤湖區的湖匪甚為囂張,成為破壞淮北抗日的一大禍害。
洪澤湖形如一只飛翔的天鵝,坐落在蘇皖之間,東西寬100余里,南北長120里,它東臨江蘇的寶應、淮陰,西靠安徽泗縣,南連淮河,北鄰江蘇泗陽,成為華中抗日各根據地的“內海”,也是各抗日根據地互相依托的后方。洪澤湖久為湖匪盤踞,搶劫掠奪,民不聊生。新四軍在洪澤湖周圍建立抗日根據地后,國民黨殘兵敗將紛紛下湖,出現了七股八百余人、擁有數百艘船只的反動武裝。這幫湖匪彼此矛盾又相互勾結,掠奪民財,建立據點,切斷各抗日根據地的交通,襲擾新四軍后方。當時,津浦路西新四軍四師反頑斗爭處于緊張時刻,必須打掉洪澤湖的湖匪,才能使淮北、淮南、蘇北根據地連成一片。
在這樣的形勢下,張愛萍指揮九旅經過兩個多月的思想、組織、技術、戰術等周密準備,在二師少量部隊支援下,于1942年5月2日拂曉前發起戰斗。經過數天正面攻擊,包抄合圍,追擊清剿,盤踞洪澤湖區的多股湖匪除少數向盱眙逃走投靠日偽軍外,其余全部投降或被殲。五百里洪澤湖重放光澤。5月5日上午,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船只,以連為單位,十幾條船對在一塊,在高嘴湖面,組成一個半圓形會場慶祝勝利。張愛萍環顧這桅桿如林,彩旗蔽空,笑語飛揚,歌聲陣陣的場景,欣然賦詩一首:“洪湖水怪亂水天,奮舉龍泉搗龍潭。紅旗漫展萬眾勇,白帆云揚千檣舷。塞江倒海斬妖孽,長風劈浪掃敵頑。旸烏紅天煬紅泊,漁歌滿湖魚滿船。”接著,洪澤縣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又將繳獲的鋼板船全部集中,動員漁民踴躍參軍,成立了以沙風和李卓然為領導的洪澤湖武裝大隊,投入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
揮戈鹽阜反“掃蕩”
“寇煙滾滾漫云天,敵偽兩萬殺聲喧。黨政機關盡疏散,軍民武裝齊動員。趕筑河壩人進退,忙挖路壕村相連。大樹叢中瞭望哨,敵進我進巧周旋。地陣人海張羅網,我明敵暗陷深淵。降魔伏妖逾兩月,集零為整鬼窟殲。揮戈直搗敵偽區,橫掃濱海大小尖。”這是1943年2月張愛萍在指揮鹽阜地區反“掃蕩”勝利慶功大會上,所吟頌的《祝捷》詩。詩的首聯,道出了日偽“掃蕩”來勢兇險,大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之勢;接著描寫我抗日軍民嚴陣以待、同仇敵愾的場景,繼而敘述新四軍巧用敵進我進等戰術揮戈反擊,降魔伏妖戰斗的經過。詩句里充滿軍事智謀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鹽城阜寧地區位于江蘇中部,是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中心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所在地,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日偽軍曾對這里進行過多次“掃蕩”,但皆被粉碎。之后,日軍第十五、十七、三十五師團和獨立混成第十二旅團各一部及偽軍第二十二、二十八、三十六師共2萬余人,又由第十七師團中將師團長酒井康統一指揮,從多路對鹽阜地區再次進行瘋狂“掃蕩”。面對氣勢洶洶敵人,鹽阜地區軍民在張愛萍的統一領導下,指揮第八旅、第七旅二十一團及鹽阜獨立團,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堅持在鹽阜地區內線作戰,以襲擊、攻堅、圍點打援等戰術,破壞敵人交通線,打擊分散出擾的敵人,攻擊薄弱據點,先后襲擊了阜寧的陳集、東溝和濱海的八灘等據點及阜寧縣城。在反“掃蕩”戰斗中,鹽阜地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共作戰658次,攻克建陽、阜寧、東尖等日偽據點50余處,斃傷日偽軍1070人,俘780人,并爭取偽軍150人反正,再次粉碎了日偽軍企圖消滅新四軍領導機關、主力部隊和摧毀蘇北抗日根據地的計劃,更加堅定了鹽阜廣大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
張愛萍將軍在展現高超的指揮藝術的同時,以詩人的情懷在馬背上賦詩填詞多首以記述戰斗場景,抒發戰斗豪情。其一,感懷于反“掃蕩”首戰告捷的陳集殲滅戰:“春風送暖魚水融,月照征途鐵馬雄。千村人迎招手笑,百戶犬臥撫懷中。大圣揚威羅剎腹,小鬼跪降龜殼叢。陳集殲敵獲全勝,喪魂落魄寇技窮。”攻打陳集是夜襲戰。為避免鄉村犬吠影響隱蔽的軍事行動,新四軍官兵動員組織陳集周圍成百戶村民想方設法不讓狗叫,包括把犬臥撫懷中,從而確保了奇襲成功,殲敵89名,俘虜13名,并繳獲迫擊炮、戰馬等大批武器裝備。其二,描寫攻克陳家港之戰的詞作《南鄉子·解放陳家港》:“烏云掩疏星,夜潮怒號鬼神驚。濱海林立敵碉堡,陰森。渴望親人新四軍。 遠程急行軍,甕中捉得鬼子兵。紅旗飄揚陳家港,威凜。食鹽千垛分人民。”陳家港是隴海鐵路終點南側、灌河入海處的港口,是江北食鹽的重要生產基地,也是日偽軍的稅收大戶。日偽把此地作為重點侵占防護的地方,構筑堅固炮樓,在十幾個鹽圩子逐個建立碉堡,派重兵把守。1943年5月初,張愛萍指揮新四軍第三師的七旅、八旅部隊發起了解放陳家港戰斗,殲敵800余名。陳家港的食鹽堆積如山,張愛萍決定拆垛分鹽,一紙告示引來了四面八方的群眾,車推人挑,浩浩蕩蕩,絡繹不絕,詞中所描述的“食鹽千垛分人民”,正是當時的壯美場景。
軍民祝捷光河山
張愛萍將軍善于從戰略的高度治軍打仗。當抗日戰爭進入第七個年頭,他環顧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及中國戰場的形勢,預見日寇已成強弩之末,中國抗戰勝利在望;同時鑒于蔣介石一貫反共,絕不會同我黨共享勝利果實。1944年9月中旬,張愛萍升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伊始,即和區黨委書記、師政委鄧子恢一起謀劃實施了抗日反頑的幾大舉措。一是主持淮北軍區黨委會,建議并制定擴大一萬地方軍,創建十個獨立團,發展十萬民兵的決定。二是在迅速落實擴軍的同時,制定了軍工生產計劃,使武器裝備適應擴軍的需要。三是在全師部隊中開展反“掃蕩”、反“清鄉”的殺敵競賽活動。四是以淮北軍區黨委的名義發出《關于開展城市工作的指示》,為抗戰勝利后接管城市,積極進行思想、組織和技術準備,充分展示了張愛萍將軍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指揮藝術。
1945年5月上旬,張愛萍率新四軍第四師部隊和淮北軍區武裝力量,先后進行了宿南戰役、睢寧戰役,經過兩個多月的激烈戰斗,拔掉日偽據點30多個,斃傷日偽軍500余人,俘虜偽軍3000余人,解放了宿南地區和睢寧縣城,受到了陳毅等新四軍首長的通令嘉獎。張愛萍即興填了首《魚歌子·解放睢寧》:“淮北區中敵壘堅,圍攻奮勇奪城垣。殲倭寇,整家園。軍民祝捷光河山。”
1945年8月14日傍晚,張愛萍正率部繼續收復被日偽軍侵占的地區,忽然傳來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的消息,他激動萬分,當即命令機關迅速向部隊傳達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并即興吟頌一首《浪淘沙》:“抗戰歷八年,豫皖蘇邊。敵后浴血掃狼煙。創建抗日根據地,還我河山。 捷報震耳傳,日寇乞憐!抗御外寇始空前。祖國獨立奠國基,改地換天。”這正是:將軍百戰仰天嘯,文治武功兩昆侖。正義之師彪千古,鐵軍神韻勵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