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jù)地 今日新農(nóng)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斯人駕鶴去精神永存留-在永葆革命本色的楊效椿同志百年誕辰之際
斯人駕鶴去精神永存留-在永葆革命本色的楊效椿同志百年誕辰之際
作者:趙東云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8-19 瀏覽次數(shù):8332
接合肥市新四軍研究會通知,說7月8日是楊效椿同志百年誕辰,安徽省黨史研究室、省新四軍研究會、省中共黨史學會要召開座談會紀念。于是,我趕緊查閱關(guān)于楊效椿的文字資料。
接合肥市新四軍研究會通知,說7月8日是楊效椿同志百年誕辰,安徽省黨史研究室、省新四軍研究會、省中共黨史學會要召開座談會紀念。于是,我趕緊查閱關(guān)于楊效椿的文字資料。他1938年入黨,1940年任新四軍二師六旅十八團政治處主任,1945年任六旅副政委,1948年任津浦路西地委書記。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安徽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事廳廳長、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合肥市市委書記、省委常委、省革委會副主任等職。他的資料不多,僅有《楊效椿傳略》《廉政楷模楊效椿》等數(shù)篇文章和其子女寫的一篇回憶文章。即便如此有限的文字資料,在我閱讀過程中,心靈也有一種強烈震顫之感,一個一心為公、心系群眾、堅持真理、廉潔自律的光輝形象躍然眼前。
艱苦樸素 永葆本色
楊效椿是出生入死的新四軍老戰(zhàn)士,新中國成立后又長期擔任高級領導職務,但他從不居功自傲。他的子女回憶父親時,竟然想不出父親有什么嗜好。
楊效椿的家里,除了公家配發(fā)的簡單用品外,只有兩個樟木箱和一個書櫥,樟木箱在“文革”中被造反派砸破了,他讓兒子用木塊給箱子打上補丁繼續(xù)用。楊效椿在生活上從不講究,經(jīng)常是饅頭、面條、辣椒、大蒜湊合著就當正餐。一次,楊效椿系褲子的皮帶壞了,竟然要兒子找人修補。兒子力仁滿大街也沒找到人修補,最后兒子湊合著把皮帶縫補好。這條皮帶一直伴隨楊效椿直至人生終點。
“文革”期間任南京軍區(qū)司令員的許世友送給楊效椿一塊鐘山牌手表,時間長了,經(jīng)常走走停停。但是楊效椿不舍得購買新表,這塊表他也一直戴著離開人世。
楊效椿穿的一套棉毛衣褲,破了補,補了穿,到后來家人在給他洗的時候,稍一用力,搓到哪兒就破。楊效椿卻埋怨家人洗衣時用力過大,不愛惜衣服。
家里沒有電風扇、電視機,兒女們多次勸楊效椿購買,但他總是搖搖頭說:“太貴了。”
上面幾則事例只是楊效椿生活的一個側(cè)影,那克勤克儉、甘于清貧的革命本色不能不使人動容。
傾心為公 廉潔自律
作為黨的高級領導干部,楊效椿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對自己、對親屬、對身邊工作人員都嚴格要求。
1951年秋,省軍區(qū)批準為巢湖軍分區(qū)的領導每人制做一件皮大衣。楊效椿當時是地委書記兼軍分區(qū)政委,分區(qū)后勤部派人為楊效椿量尺寸,他給副政委徐速之打電話說:“領導為我做大衣是對我的關(guān)懷,但我不能要,因為我是兼職。”徐速之說:“這是庫房現(xiàn)有的材料,不花錢。”但最終還是被楊效椿謝絕了。
1957年,楊效椿到皖南某縣檢查工作,途中汽車拋錨,司機修車時他發(fā)現(xiàn)工具箱內(nèi)放著一些新茶葉,便問哪來的,司機說是剛才買的。他當即嚴肅地指出:“茶葉是國家統(tǒng)購物資,如果都這樣做,國家的統(tǒng)購任務怎么能夠完成吶?”他讓司機把茶葉送回去。
在擔任省委主要領導干部期間,楊效椿家住在省委小花園內(nèi),由于當時機關(guān)住房緊張,他主動讓出兩間房,用以安排一戶機關(guān)干部居住。這樣一來,楊效椿家中住房就變得擁擠起來,有時老家來人只能打地鋪。家人曾提出要收回讓出的那兩間房,省行管局也有此安排。但是楊效椿卻說:“省委機關(guān)住房很緊張,我們克服一下就可以解決一戶干部的住房,這不是很好嘛!”楊效椿病重臨終前,反復叮囑家人“要搬出省委大院,不要給組織上添麻煩”。楊效椿去世后不到半年,家人就搬出了省委大院,住進普通住宅區(qū)。
因工作需要,組織上為楊效椿配了一輛專車。他規(guī)定:此車家屬不允許坐。一次,大女兒力平要分娩,情況緊急,家人想用他的車子把力平送到醫(yī)院。他臉一沉說:“不能搞特殊,你們可以找一輛板車把力平送到醫(yī)院去。”
楊效椿先后擔任過多種領導職務,要為子女謀得一官半職并非難事,即便他不出面,也有人會給予關(guān)照。楊效椿總是告誡子女們:“路要靠自己去闖!”他的五個子女在入學、入黨、參軍、提干、調(diào)動等方面從來沒有沾過父親的光。
熱愛人民 心系群眾
楊效椿同志經(jīng)常教育身邊的人,對百姓說話要和氣,不能占群眾便宜,不能干違反國家政策的事。一次,楊效椿偶然看見一個戰(zhàn)士提著一籃咸菜,便問道:“這咸菜從哪兒來的?”戰(zhàn)士說:“老百姓給的。”楊效椿說:“這是違反群眾紀律的。”他當即讓指導員將咸菜送還群眾,并向群眾賠禮道歉。
楊效椿自己生活非常儉樸,但對軍烈屬和周圍同志的困難,卻總是十分關(guān)心,慷慨解囊。1961年,楊效椿到長豐楊廟搞調(diào)查研究,當他了解到一些軍烈屬生活極為困難時,便將平日省吃儉用積攢下的700多元錢全部送給了軍烈屬。
對于烈士子女,楊效椿更是視同己出。每逢周末或節(jié)假日,都要把他們接到家里,詢問他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楊效椿很看重革命友情。長豐縣有一位綽號叫“火車頭”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年代多次冒著生命危險給部隊帶路。他每次來合肥,楊效椿總要讓子女陪著他看電影、逛公園,臨走時還要買票送上車。鳳陽縣有兩位老太太的兒子是楊效椿的部屬,在戰(zhàn)斗中不幸犧牲。建國后因生活困難常來合肥,楊效椿待她們?nèi)缤H人。子女們對他的做法不理解,楊效椿召開家庭會議,深情而嚴肅地告誡子女說:“戰(zhàn)爭年代他們?yōu)楦锩餮獱奚覀冞@些幸存者不該忘了他們,不該忘本啊!”
堅持真理 忍辱負重
1957年反右擴大化是共和國歷史上的沉重一頁,楊效椿時任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兼省檢察院檢察長。省委書記處書記李世農(nóng)對省委主要領導在1957年春季開展的政法部門反右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見,因此受到錯誤批判。省委常委先后兩次集體找楊效椿談話,要他揭發(fā)李世農(nóng)。楊效椿明白自己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根據(jù)省委主要領導的意見隨風使舵;要么堅持實事求是。楊效椿清楚后一條路意味著什么,但他最終選擇了后者。1958年初,安徽省委擴大的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關(guān)于開除右派分子李世農(nóng)、楊效椿、李銳黨籍的決議》,撤銷了他們擔任的一切職務。
1958年初,楊效椿到宣城周王農(nóng)場接受“勞動改造”,工作是飼養(yǎng)兔子。一家人骨肉分離。此后長達五年多的歲月里,楊效椿始終相信黨中央總有一天會把問題搞清楚。他把個人的巨大痛苦埋在心里,潛心鉆研養(yǎng)兔技術(shù),經(jīng)常拖著板車到十幾里外的楊柳鋪拉飼料。在他的精心飼養(yǎng)下,兔子長得又肥又大。
“文革”初期,厄運又一次降臨時任合肥市委書記的楊效椿頭上。面對停產(chǎn)鬧革命、停課鬧革命的嚴峻形勢,他心急如焚。楊效椿不顧個人安危,總是出現(xiàn)在最危險的地方,力挽危局。1967年1月,“造反派”宣布奪了省委的權(quán),罷了李葆華、楊效椿等五名省市主要領導的官,并把他們關(guān)押起來。楊效椿鎮(zhèn)靜地對子女說:“不要哭,我這輩子跟著黨和毛主席干革命沒有錯。”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艱苦歲月、和平建設時期超負荷的工作和幾次政治厄運,楊效椿的身心遭受極大磨難,健康備受摧殘,患有肝硬化、膽結(jié)石、肺結(jié)核、胃病等多種疾病。但在疾患面前,他從未退縮。一次,廬江發(fā)生嚴重的洪澇災害,他帶病和大家一起抗洪排澇。他胃疼得厲害,額頭上沁滿了汗水,但仍扒在桌子上聽取匯報,安排救災。
1976年4月,楊效椿患肝腹水,高燒長期不退,視力模糊。即便如此,他怕耽擱工作始終不肯入院治療。在一次外出視察工作中,他終于累倒、病倒,返回合肥時后被直接送到一〇五醫(yī)院,直至去世。
楊效椿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光輝形象。今天的我們紀念他,就是要學習他密切聯(lián)系群眾、關(guān)心群眾疾苦的愛民情懷,就是要學習他堅持真理、主持正義、奮斗不止的高風亮節(jié),就是要學習他嚴于律己、公而忘私、默默奉獻的寶貴品質(zhì),就是要學習他忠于黨、忠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崇高境界。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歷史經(jīng)驗一再昭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保持冷靜的憂患意識,就有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就有旺盛的生機和活力。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說:只要全黨同志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以更加奮發(fā)有為的精神狀態(tài)推進黨的建設,我們黨就一定能夠更好地把握歷史大勢、勇立時代潮頭、引領社會進步。
或許,這正是我們紀念以楊效椿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者、老一代領導干部的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