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對《關于高敬亭》一文的三點質疑
對《關于高敬亭》一文的三點質疑
作者:趙東云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7-28 瀏覽次數:8337
童志強寫《關于高敬亭》一文,關于高敬亭案件主要提出了三點“新見。童文看似分析客觀,符合常理,但卻經不起細細推敲,有些則犯有邏輯性錯誤或常識性誤讀。
高敬亭
近日,合肥新四軍研究會的胡升信同志給了我一篇論文,接過一看,是童志強寫的《關于高敬亭》(《黨史信息報》2011年3月2日)。胡老說這篇論文對于高敬亭案提出了“新觀點”。提出新觀點本來是好事,學術爭鳴嘛,或許可以提供研究問題的新視角、新思路。但是細細閱讀該文之后,心中卻反有了點堵,在此,有必要寫些文字予以質疑。
童志強寫《關于高敬亭》一文,結合了以前對新四軍有關人士的采訪,且查閱了一些臺北方面的相關檔案文獻資料,應該說童文在占有資料上是充分的。童文關于高敬亭案件主要提出了三點“新見”:一是槍斃高敬亭是中共中央同意的,當時“已不存在對其挽救問題”;二是項英在錯殺高敬亭這件事上“肯定有責任”;三是葉挺是“黨外人士”,與高敬亭冤案沒有多大干系。童文看似分析客觀,符合常理,但卻經不起細細推敲,有些則犯有邏輯性錯誤或常識性誤讀。
中共中央是否同意槍斃高敬亭?
一般認為,中央主張讓高敬亭離開四支隊去延安學習,對于槍斃高敬亭事先并不知情。但是童文認為,在1939年6月下旬公審高敬亭期間,大會“宣讀了中共中央開除高敬亭黨籍的決定和新四軍軍部開除高敬亭軍籍的決定,說明此時已不存在對其挽救問題?!痹撐倪€引述原四支隊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的話稱“如果不是黨中央批準,誰有這么大的膽敢動他?”
事實上,就在高敬亭被槍斃后數小時,中共中央復電要求“對高采取過渡辦法”,并準備調其去延安學習。童若稱沒有在檔案中查看到這份中央電文,同樣你也沒有查到中央關于開除高敬亭黨籍和批準槍斃高敬亭的電文呀!
問題的關鍵還在于,事后毛澤東、劉少奇等中央領導同志對槍斃高敬亭都曾表示不解、惋惜甚至震驚。毛澤東在接到槍斃高敬亭的電報后連稱軍部領導“好糊涂”;1943年,毛澤東曾經問前往延安的新四軍五支隊副司令員周駿鳴:“高敬亭不槍斃,送來延安學習好不好?”劉少奇也曾問周駿鳴:“不讓出大別山,不是更好么?有這塊根據地,與敵人斗爭不是更有力量嗎?”毛澤東、劉少奇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如果連他們都不知道“中央批準槍斃高敬亭”之事,那么究竟是哪個“中央”批準此事?
1975年10月,高敬亭的女兒高鳳英寫信給毛澤東,希望了解槍斃父親的真相。毛澤東讓汪東興調查此事,汪東興沒有找到中央批準同意槍斃高敬亭的任何復電或文件資料。
項英是否該對高敬亭冤案負責?
童文稱項英應該對高敬亭冤案負責,其根據有二:項英是新四軍的主要負責人,對于槍斃高敬亭事先不可能不知情;項英曾經發給中央的電報中有“白崇禧電奉委座電令所請將高敬亭處以槍刑照準”之語。
不錯,項英是新四軍的最高領導者,但若以此揣測項英對高敬亭冤案事先知情則實屬枉言。歷史文獻資料顯示,雖然項英對高敬亭在江北、皖中的一些做法不滿意,但他對高敬亭曾經為革命所作出的貢獻是肯定的,因此他主張對高敬亭在實際工作中的錯誤應采取教育方式。
據新四軍軍部秘書長李一氓事后回憶,“當高敬亭被錯殺的消息傳到云嶺時,項英和我當時都感到突然、震驚和惋惜”。后來,葉挺巡視江北回到皖南云嶺軍部時,項英在慰問葉挺辛勞的同時,也委婉批評了葉挺在處理高敬亭案件上存在的問題。
至于那件份量沉重的“所請將高敬亭處以槍刑照準”的復電,項英僅是署名而已。當時葉挺在江北處理高敬亭案時,曾向延安和重慶各發過一份電文,只是重慶蔣介石的復電先到,于是便造成了高敬亭冤案。事后,作為新四軍實際最高負責人的項英與葉挺聯名向中央匯報工作附帶上述電文內容,這并沒有違背組織原則,若以此推斷項英對高敬亭冤案負責,則屬于因果倒置的邏輯。
葉挺與高敬亭冤案無關?
童文認為葉挺與高敬亭案件無涉。該文引述當時新四軍戰地服務團關于公審大會的報道稱:“葉挺連大會主席團成員都不是”,他只是“從黨外人士和軍長的角度在大會上發言”。
不錯,葉挺當時是“黨外人士”,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新四軍軍長,且擔負巡視江北新四軍的重任。
高敬亭是一位功勛卓著的高級將領,但由于在貫徹東進戰略不夠堅決、部屬叛逃(楊曹事件)等事件中存在過錯,這讓一向治軍甚嚴的葉挺難以容忍。對高敬亭給予適當組織處理或處罰是可以理解的,但對其實施“槍刑”顯然不當。
有人說由于葉挺是“黨外人士”,重要事務他甚至無權參與決斷,像槍斃高敬亭這類重大事項葉挺沒有說話的份。這種說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此處有兩點例證:其一,1938年,新四軍特務營營長葉道志、徐長勝等三人因思想問題脫離部隊奔往延安。葉道志是紅軍時期的師級干部,葉道志被抓到后,葉挺在沒有征得項英同意的情況下便下令將其槍斃。此處可以看出,葉挺既然可以槍斃葉道志,為何不敢下令槍斃高敬亭?其二,1941年5月13日,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在中共中央華中局高干會議作報告時,談及高敬亭案件時稱“大別山的高敬亭是葉軍長搞掉的,不是項(英)搞掉的?!保ㄒ姟缎滤能娍谷諔馉帒鹗焚Y料選編》第8冊第329頁)陳毅講這番話,是在項英當時遭到批判的情況下,這從另一方面證實葉挺與高敬亭冤案有很大干系。
對于高敬亭一案,葉挺處理是欠周詳的,當葉挺事后得知中央復電要求“對高采取過渡辦法”時,心情是沉重的。
對于葉挺與高敬亭案件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論者都持“為尊者諱”,其實亦沒有必要。葉挺是北伐名將,他忠于黨的事業,為新四軍的創建和中國革命曾經作出過很大貢獻,這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在處理高敬亭等案件上由于沒有慎重考慮,造成了一些損失,這是屬于瑕不掩瑜、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之類的問題。人非圣賢,孰能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