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農業經濟建設
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農業經濟建設
作者:韋澤洋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7-25 瀏覽次數:8040
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分為兩大區域,即淮海區和鹽阜區。它南至斗龍港、大縱湖、澗河一線;北至隴海鐵路;西臨運河,與淮北、淮南抗日根據地相呼應;東瀕黃海。包括鹽城(今鹽都區、亭湖區,下同)、阜寧、射陽、建湖、濱海、響水、淮陰、漣水、灌云、灌南、沭陽等縣(區)的全部,淮安(今楚州區,下同)、泗陽、宿遷(今宿豫區、宿城區,下同)、新沂、東海等縣(市)的大部。
蘇北抗日根據地在灌河以南、鹽河以東為鹽阜區;灌河以北、鹽河以西為淮海區。1945年8月抗戰勝利時,蘇北抗日根據地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20萬。
在抗日戰爭時期,蘇北抗日根據地在抓好政權建設、黨的建設、文化建設、軍事建設的同時,切實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大力開展大生產運動和經濟建設,為奪取抗戰的勝利奠定了牢固的物質基礎。
抗戰時期的大生產運動和經濟建設,首先是在陜甘寧邊區展開的。蘇北抗日根據地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大力發展糧食生產,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并號召種植經濟作物,養殖禽畜。李一氓在領導抗日根據地開展經濟建設時曾說過:“生產增加,就是抗戰的勝利。”因此,蘇北抗日根據地掀起了大規模的大生產運動和農業經濟建設。
積極發展糧食生產。蘇北抗日根據地為沖積平原,土地較肥沃,少數為堿土。蘇北抗日根據地做到因地制宜,積極發展糧食生產,改善根據地的經濟狀況。在淮海區,根據不同土質種植不同的作物,發動廣大農民大力種植小麥、花生、山芋、高粱、黃豆、玉米、小米、芝麻,堿土地種植苦草。根據地的領導同志還深入到田間地頭幫助指導農民耕種、施肥,抓好田間管理,土質較好的縣區糧食畝產達250斤,六塘河兩岸有少數土地每畝產量達600斤。鹽阜區地處鹽河以東,除了種植小麥、高粱,還種植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蘇北抗日根據地通過狠抓糧食生產,增加根據地的糧食總產量,整個根據地的物質基礎不斷增強,農民手中的糧食多起來了,也為抗戰增加了糧食儲備,確保抗戰用糧不出問題,不鬧糧荒。
主動抓好副業生產。在抓好大宗糧食生產的同時,蘇北抗日根據地還發動廣大農民和根據地的黨政組織大力發展副業生產。區別各縣區鄉的不同情況和氣候條件,發展畜禽養殖和種植各類蔬菜。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號召廣大農民養殖雞、鴨、鵝,養豬、養羊、養牛、養驢,同時,還充分利用農民的庭院和邊角土地大力種植各種蔬菜。在蘇北抗日根據地種植的蔬菜,種類有青椒、番茄、韭菜、黃花菜、小白菜、蘿卜、南瓜等。通過發展副業生產,使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和經濟建設全面發展,增加抗日根據地的糧食供給和肉類及蔬菜供應,滿足抗戰需要。
積極組織開墾荒灘。蘇北抗日根據地不少地區靠近沿海,灘涂較多。蘇北抗日根據地積極按照中央的要求,向大生產運動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對鹽河、六塘河、柴米河、沂河、萬公河等流域的荒地進行開墾,對這些荒地打埂、筑渠,形成網格狀的田塊,便于種植。開墾出來的土地大多種植小麥、黃豆、花生、高粱等糧食作物。鹽阜區還利用靠近沿海的特點,制定屯墾計劃,確定了屯墾的方針、要領、實施綱要、屯墾經費等內容,部隊還投入約4000人幫助開展屯墾,發展糧食生產。
著力改善生產條件。蘇北抗日根據地的生產條件惡劣,對發展糧食生產和副業生產極為不利。在鹽阜區,洪澤湖的水大多經過該區入海,經常鬧水災。在淮海區,山東沂蒙山區的河流均經過該區入海,有些河堤每年都決口,如柴米河、沭河沿岸經常發生水災。為此,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各級領導發動廣大農民和部隊的官兵,積極投入興修水利,每年的冬季都對境內的河流進行治理,不斷改善根據地的糧食生產條件,確保澇能排,旱能灌。使抗日根據地糧食生產有了良好的水利條件,也確保民房不受洪水沖擊,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根據地的糧食產量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