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多彩軍營 > 真愛如山 ——記安徽省陸軍預備役師某團副參謀長王現偉
真愛如山 ——記安徽省陸軍預備役師某團副參謀長王現偉
作者:葛遜 茯苓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7-25 瀏覽次數:8326
創造這生命奇跡的人,是一名普通軍人。一名普通的軍官,何以贏得江淮八千多萬人民群眾的一致推崇?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賀懋燮主任介紹說:大愛無聲,真愛如山。從王現偉身上,我們看到了當代革命軍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價值追求。愛的對面還是愛。王現偉播種著愛,也收獲著愛。
王現偉照料生病的妻子
一個患爆發性全身血栓的病人,被醫院五次下達病危通知書,卻一次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一個癱瘓在床,被醫生定為終生不能起床的“植物人”,卻奇跡般站立起來。
這是生命的奇跡!創造這生命奇跡的人,卻是一名普通軍人——安徽省陸軍預備役師某團副參謀長王現偉。
4月下旬,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根據全省投票情況決定:推薦王現偉為“全國第二屆道德模范評選活動”候選人。
一名普通的軍官,何以贏得江淮八千多萬人民群眾的一致推崇?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賀懋燮主任介紹說:大愛無聲,真愛如山。從王現偉身上,我們看到了當代革命軍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價值追求。
堅貞之愛,讓死神望而卻步
和所有幸福的人們一樣,王現偉和妻子擁有一段甜美溫馨的愛情:1997年,經過兩年的戀愛,他和劉粹紅幸福地結合了;2000年,兒子的出生給他們的小家帶來了無盡的歡樂;2003年,妻子隨軍,一家三口過上了團圓美滿的好日子。
2006年11月20日,對王現偉來說是刻骨銘心的一天。中午下班后,他像往常一樣回到家中,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妻子粹紅躺在廚房地上,渾身抽搐。他趕忙撥通了120急救電話,把妻子送進了醫院急診室。經過20多個小時等待,等到的卻是一張妻子患爆發性全身血栓的病危通知書。醫生:“這種病就是搶救過來,病人可能要一輩子癱瘓在床,而且永遠喪失語言功能。”
為了給妻子治病,王現偉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又向朋友和戰友借了10多萬元,才將妻子的性命保住了。
2006年12月,當粹紅被搶救過來后,王現偉把她從醫院接回了家。妻子的吃喝拉撒,全靠他一人。妻子很長時間嘴巴合不攏,不能咀嚼食物,每次都是王現偉先把東西嚼爛,再一勺勺喂她。妻子經常大小便失禁,每次都是他親手幫助擦洗干凈,換洗衣服和被褥……
為了防止妻子肌肉萎縮,王現偉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幫她按摩四肢,然后攙扶她一步一步地艱難練習走路。每次練習下來,即使是在寒冬臘月,王現偉后背也沾滿了汗水。粹紅心疼他,有幾次不肯再練習走路。王現偉總是勸慰她:“沒事,我不累!”
一年,兩年,三年……五年過去了,王現偉始終如一耐心細致地服侍妻子。粹紅不能說話,王現偉“發明”了新的交流方式,鼓勵妻子用筆把想說的話寫下來。
一天,久臥在床的粹紅示意要來紙和筆,寫下一行字:“現偉,我這病好不了啦。我不想再拖累你,咱們離婚吧!”
王現偉理解妻子的心:這么多年來,為了讓丈夫安心部隊工作,是妻子一個人默默挑起家庭的重擔,從照顧年邁的父母,到照料年幼的兒子,妻子為了這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卻從沒有半點怨言。妻子在他心中是那樣美麗、善良、無私。現在她癱瘓在床,正是需要丈夫照顧的時候,自己無論如何也要守在她的身邊。
王現偉說:“我要對得起婚前的承諾,對得起做人的良心。有我就有你,永遠不分離!”
五年來,王現偉衣兜里總是裝著一張特殊的卡片,那是他為照顧好妻子專門制訂的生活時刻表,無論走到哪里,這張卡片都在提醒他,家里有一個他深愛的癱瘓在床的妻子,告訴他什么時間該做什么。
水會流失,火會熄滅,愛能夠和命運抗衡。去年1月,劉粹紅四肢漸漸有了知覺。在王現偉攙扶下,她能顫顫巍巍地站起來了。如今,已經能夠獨立慢慢行走。
前不久,下班回家的王現偉驚喜地發現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被子疊得整整齊齊。他以為是好心的鄰居來幫忙收拾的,便問粹紅:“今天是誰來幫忙的?我好去謝謝人家。”
“房間是我收拾的……”字還沒寫完,妻子已喜極而泣,淚流滿面。
阜陽市中心醫院醫生說:“沒想到你能恢復這么好,天下所有的良藥,都比不上真情更有效啊!這是生命的奇跡!這是愛的奇跡!”
圣潔之愛,讓責任成為榮譽
真情源于責任。王現偉常說:“人一旦沒有責任,就會放棄現在;忽略責任,就會貽誤機會;背棄責任,就會埋沒事業。”這也是他能夠從一個農村孩子,一步一個腳印,走到團機關領導崗位的根本原因。
王現偉出生在河南魯山縣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迫于生計,五歲時就得上山撿柴,七八歲時就上山放牛,高二時家里再也負擔不起他的學費,只好到煤礦做臨時工。生活讓他懂得:責任,是對生命的珍重,是對諾言的兌現。
正因為如此,當兵21年來他多次換崗位,不管到哪里都認真干好本職工作。王現偉在團修理所任接力機技師期間,每年都有幾次往工廠送修大型裝備的任務,一個往返就是半個月以上。每次他都主動要求參加。為了保證裝備不出半點閃失,每次執行接送任務他都堅持吃住在平板車上,冬天用氈布或草墊子圍個窩御寒,夏天就鉆到裝備車下避暑。戰友董鵬飛說,團領導只要聽說任務交給王現偉,心里就感覺到特別踏實。
有一次,王現偉又要去接裝備,臨行時想到一組配電箱還沒修好,就主動提出順路帶到工廠維修。當時正值盛夏,為了趕時間,下火車后,王現偉背著40多公斤重的配電箱擠公交車,終于在中午下班前送到了廠家。一師傅檢查后認為維修難度大,提出要收費。王現偉給師傅們端茶倒水、打掃車間衛生,還趁他們休息間隙借來工具,對照說明書自己動手檢修。師傅們被感動了,下班后誰也沒走,免費幫助修好配電箱,還送了一套檢修工具和零配件。
考慮到照顧妻子方便,組織上把王現偉調到團機關工作。為了盡快勝任本職,他白天勤學苦練,晚上一邊照看妻子一邊讀書做筆記。三年的時間,撰寫了20余萬字學習筆記,發表了12篇學術論文。因為照顧妻子不能長時間外出,他在訓練場上玩命的苦練打贏本領,帶出了120余名業務骨干。
王現偉幫助妻子做康復訓練
2009年3月部隊外訓期間,王現偉主動請求承擔團官兵活動中心的改建任務。得到批準后,他像照顧妻子一樣精心,能自己動手干的活,絕不請小工。他多次到市場貨比三家,建材老板暗示可以給回扣,他毫不動心。結果,工程不僅提前兩周完工,還為團里節省了2萬余元經費。
去年5月,團里首次承擔上級賦予的“千人百裝”實戰化演練。為了能夠參加演練,王現偉從家鄉把堂妹請來照顧妻子。演練中,他和戰士們一起摸爬滾打,沖山頭越溝壑,激勵著官兵們以昂揚的精神沖鋒陷陣。演練結束部隊會餐慶祝時,王現偉悄悄回了家。讓大家難以置信的是,他在回去照看妻子的同時,還連夜趕寫了一篇題為《預備役部隊實戰化訓練若干思考》的學術文章。
王現偉是一個很有事業心的人。在王現偉的檔案里,能夠看到一串閃光的“足跡”:當兵21年,工作單位和崗位變換了很多次,不管在哪個崗位,都干得很出色,連續三年帶出“基層建設標兵連”,個人兩次榮立三等功,被軍區表彰為“優秀連長”。2009年,王現偉被省軍區表彰為“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先進個人;被師表彰為“優秀現役干部”、“優秀四會教練員”等。今年4月下旬,又被安徽省授予“五四青年金質獎章”。
面對組織上的肯定,王現偉卻有些內疚:這些年軍地各級和許多好心人,對我和妻子給予的太多了,而我卻回報的太少……
忠誠之愛,為軍旗增添光彩
王建偉是個硬漢子,雖然背負著一場家庭災難,但卻從未在任何困難面前低過頭,從未因妻子的不幸影響工作。
在團榮譽室里,掛著一面駐地群眾自發為王現偉送來的錦旗,上面鐫刻著“王家壩上,拼命三郎一展風采;淮河岸邊,共產黨員再建新功”金色大字,也閃爍著王現偉對職責使命的無限忠誠。
駐地阜陽地處皖北平原,淮河穿境而過,自然災害時有發生。2007年夏天,團奉命執行抗洪搶險任務。在公布“突擊隊”名單時卻沒有王現偉的名字。“我是黨員,為啥不讓我加入突擊隊?”他匆忙找到團領導。“考慮到你家里的特殊情況,這次就沒把你列進去!”王現偉一聽就急了:“我知道最近要執行任務,專門從老家請來了親戚照顧家屬,我可以參加。”團領導拗不過他,只好讓他隨“突擊隊”直奔抗洪一線。
“有管涌,危險!”一天中午,已連續奮戰兩個晝夜的王現偉正和戰友在堤壩上小憩,聽到巡堤人員的驚呼聲立馬跳了起來。王現偉在腰間系牢背包繩,將繩頭向戰友手中一塞就帶頭跳入湍急的水中。打木樁、下石籠、投沙袋,三個小時的奮戰,管涌被堵住了,而王現偉背上被石塊劃出的一條七厘米長、半厘米深的傷口,因河水長時間浸泡已變得泛白發腫……
淮河岸邊的抗洪,很多時候是一種面對洪水的堅守,經常是白天被太陽曬脫一層皮,晚上被蚊蟲叮咬一身包。作為突擊隊長的王現偉,白天總是在午飯后帶隊巡堤;晚上,他又以睡不著為由堅持下半夜值班。從進入抗洪現場到部隊撤出,幾乎每天如此。
對待任務,王現偉如同“拼命三郎”。對待戰友和群眾,他卻總是捧出一顆熾熱真摯的博大愛心。近些年,團里針對駐地以農業為主、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實際,組織開展了“萬兵接對奔小康”活動,王現偉一個人就與六個貧困家庭結成了對子。只要有機會,他就四處收集致富信息,一些退伍返鄉戰友的電話幾乎被他打遍了。浙江麗水的戰友王昌林以為王現偉因為妻子生病而“窮瘋了”,專門趕來安慰。在得知情況后,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接對致富的行列之中。幾年來,王現偉協調方方面面的資源,建立了三個扶貧幫困示范點,先后幫助40多個家庭走上致富路。
2011年1月16日上午,正在阜陽火車站參加春運值勤的王現偉,忽然發現售票廳前圍了一群人,一個老大娘癱坐在地上號啕大哭。原來,家住蒙城縣立倉鎮鄒圩村的王道美老人,近日從鄰村返鄉者口中得知17年未回家的小兒子的下落,便背著家人賣了家里唯一的一只羊,湊了500多元錢,獨自一人去尋親,卻在買火車票時發現錢丟了。
“17年沒與兒子見面?”聽罷老人的哭訴,許多人搖搖頭走開了。王現偉卻像親人一樣把老人扶起來,先安排老人吃飯,買好票后多方協調把老人送上車后,還掏出了身上僅有的700多元錢,并留了自己的手機號碼,讓老人在路上有事好聯系。第二天早上,重逢的母子倆撥通了王現偉的手機,一口一聲感激“恩人”。
為民者,民愛之。妻子患病后,王現偉所在部隊各級黨委、領導多次到家中看望,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幫助。當地群眾知情后,自發地找上門來捐贈醫藥費用達10余萬元,盡管捐款者誰也沒有留下姓名。
愛的對面還是愛。王現偉播種著愛,也收獲著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