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宜居宜業 繽紛湖塘
宜居宜業 繽紛湖塘
作者:馮悅群 鞠燎原 司南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2014年第4期 日期:2014-07-11 瀏覽次數:8326
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有一條老街,碎石板路、破舊古宅、斑駁墻體,黑、白、灰三種顏色描繪出一幅寧靜的水墨畫,承載著多年的記憶。曾幾何時,晚霞暈染,熱氣騰騰的包子鋪,擺滿“老家什”的五金店……清脆的腳步聲絡繹不絕。
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有一條老街,碎石板路、破舊古宅、斑駁墻體,黑、白、灰三種顏色描繪出一幅寧靜的水墨畫,承載著多年的記憶。曾幾何時,晚霞暈染,熱氣騰騰的包子鋪,擺滿“老家什”的五金店……清脆的腳步聲絡繹不絕。
時光匆匆溜走,當年人氣很旺的老街,如今逐漸被一片耀眼的霓虹包圍。流光溢彩的城市道路上,張揚著新生代的節奏;八方云起的大廈樓宇間,喧囂著青春的活力。古樸中演繹著繁華,秀美中洋溢著現代,這就是湖塘,武進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湖塘老街
幸福湖塘——再創發展新輝煌
2013年是武進區委、區政府提出“拼搏兩載,超越期待”的第二年。兩年的努力飽含艱辛,兩年的努力成果豐碩,兩年的努力超越期待。兩年來,全鎮GDP年均增長8%,達到176億元,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公共預算財政收入年均增長9.4%,突破18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1.6%,突破100 億元……一串串鼓舞人心的數字,彰顯著湖塘強大的經濟實力。
湖塘經濟在轉型升級中實現新增強。近年來,湖塘人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狠抓科技創新投入,大力推進重點園區建設,全鎮經濟發展質量明顯提升。
湖塘科技產業園
湖塘科技產業園位于城東工業板塊,項目規劃總用地約40.78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筑面積約60.6萬平方米。園區一期占地面積330畝,規劃建筑面積27.3萬平方米,2013年底基本竣工。科技產業園還將建設綜合配套區,包括金融辦公、綜合商業、孵化研發、集體宿舍等功能分區。
湖塘科技產業園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的原則,以“一年初具規模,三年基本建成”為目標,努力打造成為湖塘鎮乃至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區和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示范區。科技產業園負責人告訴記者,園區依托湖塘科技產業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實施對外招商和開發建設,希望充分吸引本地技術含量高、成長性好的精品民營企業進區發展。2013年全年新引進科技型企業12家,園區注冊企業總數達96家,其中健瑞寶醫療器械公司首次引入創業投資資金5000萬元。
湖塘在現代服務業道路上的全新探索,不僅是對湖塘現有服務業的補充,更是一次果斷嘗試,在工業企業不斷下降的今天,現代服務企業的填充,讓湖塘有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湖塘,現代服務業的快速裂變,讓湖塘成為了武進全區乃至全市鄉鎮的翹楚。義烏小商品二級批發市場、四季青服裝城、華東機電交易中心等各類服務業項目齊聚湖塘,一下子讓湖塘不再因為工業經濟數據的下降而苦惱。
“作為織造名鎮,湖塘的紡織企業隨著中心城區建設規劃而不斷搬離,全鎮的工業經濟板塊不得不轉型升級,這也促使湖塘必須擁有新的起點,服務業的適時出現讓湖塘不再擔心工業經濟萎靡,同時,服務業的發展也讓很多制造型企業開始了退二進三的步伐。”湖塘鎮黨委副書記賈國建如是說。
湖塘鎮社區文體活動
美麗湖塘——35天創造“采菱紀錄”
2013年,湖塘鎮以花博會召開為契機,以建設美麗湖塘為目標,大力加強舊城改造和生態環境建設,城區面貌煥然一新。其中,采菱南地塊162戶民房僅用35天就全部完成簽約,刷新了湖塘拆遷速度。
采菱南地塊位于高架一側,道路不暢,基礎設施薄弱,連自來水都不通。居民多次呼吁,要求政府重視這塊“城區孤島”。因此,拆遷這個地塊,正是為了改善民生。
區鎮工作組、拆遷人員、社區干部走到每一家拆遷戶家里,講解拆遷目的和意義,回答拆遷補償疑問。正式拆遷前,湖塘鎮專門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將政策宣傳到位,將征地拆遷安置方案發到村民手中。
湖塘鎮原黨委書記黃劍明表示:“樹立民生拆遷理念,并轉化為具體的拆遷政策、舉措,真心實意地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抓拆遷,為群眾謀福祉,一定會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讓一切數據處于“陽光”之下,對各項補償費用標準和征地面積、地上附著物進行“公告登記”,每個拆遷戶心里都有本“明白賬”。“在集體土地拆遷上,湖塘創造過‘長虹速度’、‘花園街模式’,特別是‘花園街模式’,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為拆遷工作提供了一個模板。這次采菱南地塊的拆遷,就是‘花園街模式’的堅持和完善。”馬杭街道辦書記朱明芳談及自己的看法。
“講清了政策,陽光征拆,一把‘尺子’量事,及時兌現補償,我們沒啥說的!”這是拆遷戶的心聲。因此,不少熱情的拆遷戶搶著提前搬遷,他們自己算賬得出結論:“遲搬不如早搬,早搬還有獎勵!”
拆遷與信訪、發展與矛盾,總是被緊密聯系在一起。如何打破上述關系,實現從對立到和諧的共贏之路,是很多城市正在進行的探索。采菱南地塊在短短35天完成簽約,創造了“采菱紀錄”,深探其原因,“順應民意,贏得民心”是根本。
現代湖塘——人的城市化
湖塘鎮是武進區的城關重鎮,常住人口近50萬人,被稱為常州的“南部新城”。全鎮拆村建居,告別了行政村建制,成立了44個社區。
“雖說告別農村村落、住進了城市高樓,形態上的城市化有了,但存在的問題是:人進城了,但還沒能真正成為市民,或者說土地城市化了,人還沒有城市化。”湖塘鎮原黨委書記黃劍明對記者說:“當務之急,就是要將工作重心下移,轉向社區,引導大家改變原先的生活生產方式,幫助農民真正轉變成市民,融入城市。”
“您好!這里是便民服務熱線962018,有什么能幫助您的嗎?”對這樣的一句問候,湖塘老百姓耳熟能詳。“962018”是湖塘鎮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新舉措,2011年11月18日成立以來,辦結率和回訪率均達到100%。
“城市化是一個重大的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過程,不僅表現為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更應該注重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黃劍明說:“鄉鎮是服務群眾的第一線,我們必須練就了解社情民意的能力、與老百姓溝通的能力、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幫助人們宜居、宜業、宜心。”
促進“人的城市化”,關鍵是人的素質提升。湖塘鎮在社區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文化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提升人文的強大作用,大力營造群眾文化氛圍,積極促進社區文化發展,既滿足了社區居民精神文化之需,又收到了素質提升潛移默化之效。
湖塘鎮為了解決社區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難題,一方面通過“商會社區共建”,動員了商會會員企業出資600萬元成立社區文化發展基金,與社區進行文化共建,以此引導社會資金注入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文體活動,規劃建設了一大批功能項目;另一方面推進駐區單位的文化、教育、體育設施向居民開放,推動社區服務性、公益性資源的共建共享,為社區居民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了陣地,為社區文化發展搭建了平臺。
此外,湖塘鎮還積極組建了花鼓隊、舞龍隊、龍船隊、舞蹈隊、歌唱隊等一批文化活動隊伍。目前相當一部分為秧歌、太極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隊伍,在社區內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喜人局面。
湖塘鎮在城市化進程中,密切聯系群眾,在促進“人的城市化”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條根植基層、真情服務的“民意路”。
湖塘鎮原黨委書記黃劍明(左二)和東華社區居民拉家常
和諧湖塘——黨員干部進萬家
作為湖塘鎮近年來規模最大、內容最全、作風最實的走進居民大調研,“黨員干部進萬家”活動建章立制、全員發動,各基層黨組織按照鎮黨委統一部署,從解決走訪對象的急、盼、難、怨問題入手,重點針對拆遷安置、環境衛生、社會保障等熱點難點問題,為走訪對象出實招、辦實事。
歷時近3年,共計1.18萬人次黨員干部深入9.64萬戶居民家中走訪,群眾反映的7300多條各類問題和意見建議得到協調解決。記者在湖塘鎮灣里、花東、馬家巷等社區采訪時,居民們紛紛反映“進萬家”活動開展后意見建議好提了,急難愁事有人管了。
“設身處地站在群眾立場看問題、做工作,就會得到理解和支持。”湖塘鎮原黨委書記黃劍明表示,通過“進萬家”活動,許多群眾把走訪干部當親人,有事情就商量,有心里話就訴說。
同時,通過開展“進萬家”活動,黨員干部到實地換位思考,到一線解決問題,不但贏得了百姓信任,也有效地改進了工作作風,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武進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孫金才指出,湖塘鎮開展“黨員干部進萬家”活動,促進了社情民意的了解、基層民生的改善、干群關系的融洽、干部能力的提高、社會的和諧穩定,為2014年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供了經驗支持。
機遇考驗著智慧,時代挑戰著能力,使命召喚著行動。改革的春風迎面撲來,我們有理由相信湖塘——這座繽紛的城鎮,能夠開創新一輪改革發展新局面,為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譜寫蘇南現代化示范區湖塘篇章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