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弘揚鐵軍精神拓寬昆山之路——人民武裝工作歷史回顧與實踐啟示
弘揚鐵軍精神拓寬昆山之路——人民武裝工作歷史回顧與實踐啟示
作者:賀家紅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6-16 瀏覽次數:8328
把群眾性的人民武裝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是黨管武裝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人民武裝中弘揚鐵軍精神,既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也是人民武裝工作屢創輝煌的根本保證。回顧總結昆山人民武裝工作建設發展歷程,研究總結各個時期黨管武裝工作特點、規律,對于推進新形勢下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科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把喚醒群眾、發動群眾作為前提基礎,為完成各項任務、奪取全面勝利提供有利輿論氛圍
圍繞民族興亡開展形勢教育。抗日戰爭時期,針對日偽日益加緊的清鄉,昆山縣委組織縣常備隊采取不定期編印戰報、舉辦訓練班等,堅定人民群眾與新四軍共同斗爭的決心。昆山解放前夕,昆嘉青黨組織要求武工隊采取集中宣傳與分散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強調“社會化的個別交朋友和友誼的思想交往”,依據黨的政策和解放區的廣播內容編印傳單、張貼布告、開辦業余夜校,為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昆山、接管昆山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昆山各界深入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反對臺獨、維護統一”等形勢教育,引導群眾正確認識形勢。認真學習總結這些寶貴經驗,對于我們進一步增強全民國防意識、政權意識和憂患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圍繞民眾需求激發精神動力。新四軍“江抗”東進到昆山后,“陶一球部隊”通過揭露日寇和偽軍、國民黨頑固派的罪行,把開展抗日斗爭同維護群眾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同時,又結合青年工人、學生、店員情趣志向,在組織他們學唱革命歌曲、編演革命劇目中激發抗日斗志。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后,昆山縣委常備隊從群眾切身利益出發,幫助各村組建不脫產的群眾防夜隊、游擊小組,積極開展減租減息、情報收集、反奸鋤奸和爭取開明人士等工作,使黨的抗日作戰方針深入民心。昆山解放前夕,針對國民黨實行的高壓政策,昆南地區游擊組織把政治斗爭與經濟斗爭緊密結合起來,積極進行抗租、抗稅、抗丁宣傳;通過各種途徑、各種關系團結爭取地方人士,保護倉庫企業、戶籍糧冊、交通郵電,維持地方秩序,保護群眾利益,配合解放昆山。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昆山軍地聯合組織開展“學雷鋒立新功、講文明樹新風”、“相信科學、反對邪教”、“昆山特色價值觀”等主題教育活動,把革命英雄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融為一體。總結這些歷史經驗,對于我們準確把握群眾需求、搞好政策宣傳、維護群眾切身利益、落實黨的政策,啟示極為深刻。
圍繞當時任務提高思想覺悟。黨管武裝是一項政治要求,必須和各地工作任務緊密結合。為加速形成昆東抗日游擊根據地,中共江蘇省委決定整編昆山、嘉定、青浦等地的抗日武裝。針對敵人的清鄉行動,武工隊改變以前單純的武裝流動狀態,采取開辦書場、組織“結晶社”等形式,講解抗日形勢,團結進步青年,發展游擊武裝。昆山解放前,開展“搞垮蔣政權,為人民立功”運動,號召人民群眾從各個方面瓦解、破壞、爭取敵人,這對穩定滬西地區、順利解放上海發揮了重要作用。
把培養骨干、壯大隊伍作為關鍵環節,為發揮政治優勢、鞏固政權穩定提供堅強組織支撐
堅持在斗爭中鍛煉干部、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是黨管武裝發揮威力的根本法寶。從革命、建設、改革發展時期實踐情況看,繼續發揚好這條經驗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吸納先進。“聯抗”組建初期,蘇州工委針對人員成分復雜、思想良莠不齊等實際,對部隊及時進行整頓,吸收先進分子,凈化部隊成分。新中國成立初期,為發展和純潔隊伍,將在剿匪、肅特、反霸和土地改革等政治運動中涌現出來的積極分子吸收到民兵組織中來。不少青年民兵涌躍參軍投入南下戰斗和抗美援朝戰爭,還有的加入縣大隊、軍分區獨立營參加剿匪肅特,為維護社會穩定作出重要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昆山軍地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于進一步加強黨管武工作的指示,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加強專武干部和民兵干部隊伍建設的政策規定,培養了一大批思想好、素質硬、能力強的干部骨干。近30年來涌現出了蔣根生、吳秋德、邱和尚等十多名全國、軍區重大典型,先后有300余名民兵干部骨干受到地市以上表彰,有120多名民兵干部骨干走上村、鎮、縣黨政主要領導崗位。
鞏固陣地。抗戰時期,為積蓄革命力量、掀起革命高潮,各地武裝組織先后在昆北陽澄湖地區、昆東昆嘉青地區、昆南淀山湖地區創建新的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新中國成立后,昆山縣委認真開展民兵組織整頓工作,著力糾正一度出現的以民兵組織代替生產組織的傾向,按照民兵組織形式與生產工作學習相適應的要求辦民兵。改革開放以來,昆山外向型經濟發展迅猛,非公企業不斷增多,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關于民兵組織調整改革指示精神,積極探索民兵組織從戶籍地向工作地、從行政區域向行業部門、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從國有大中型企業向規模型民企拓展轉移的方法路子,陣地建設規模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學、作用更加明顯。
把武裝群眾、鍛煉群眾作為根本要求,為克服各種困難、不斷奪取勝利提供不竭力量源泉
在動員支前中武裝群眾。昆山解放前夕,昆北武工隊動員群眾用“點眼藥”的方法,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在昆山征繳10萬石大米的圖謀;協助南下大軍摸清昆山國民黨駐軍的兵力部署與工事分布情況;發動俞楚白等500多名群眾在青陽港上用油桶竹排搭建浮橋,保障了東進部隊和大批物資裝備順利通過,為解放上海作出了重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帶領群眾深入開展“一幫五送”(幫助烈軍屬富起來,為烈軍屬送政策、送勞力、送技術、送信息、送資金)、“四個擁軍”(政策擁軍、科技擁軍、法律擁軍、文化擁軍)等活動,全力服務支持部隊建設,人民群眾和平不忘戰備、致富不忘國防的思想進一步加強,為深入做好軍事斗爭各項準備提供了強大支持。
在參軍參戰中鍛煉群眾。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昆山先后有3000余名進步群眾加入“江抗”、“聯抗”和武工隊,參加大風灣、安亭等大小戰斗200余次,影響爭取了蔡用之、申鏡寰等800多名國民黨軍隊投誠起義。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全縣先后有2665人參軍入伍,1191人奔赴朝鮮戰場。在抵抗侵略、保家衛國戰斗中,光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26名。改革開放30年來,昆山共有8500多名青年參軍入伍,涌現出了航天英雄費俊龍、一等功臣陳梅華等先進典型,有21人走上軍隊高級領導崗位,近千名在部隊立功受獎,不少同志退役回鄉后成為各條戰線上的領頭人。1999年,昆山動員群眾參軍報國、培養開發退伍軍人的經驗在全國推廣。
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核心內容,為推進同步率先、實現融合發展探索成功實踐經驗
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是黨管武裝的重大課題和時代要求。胡錦濤主席明確指出:“軍地要共同努力,不斷完善融合機制,豐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圍,提高融合層次,切實做好軍民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貫徹落實胡主席指示,結合昆山實踐探索,我們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好黨管武裝的功能作用。
統籌軍地需求。2006年,圍繞加速推進全市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同步率先發展,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聯合出臺文件,努力實現“一流的黨管武裝機制、一流的國防教育體系、一流的國防后備力量、一流的軍政軍民關系”,《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都以《喜看昆山小康雙八景》為題系列報道了昆山的經驗。
融合應急應戰。我們充分發揮昆山產業、技術、人才的優勢,以兵員動員為重點,持續推進民兵預備役部隊調整改革,逐步形成以新型社會組織為基礎、以高新企業單位為骨干,突出重要防汛防臺區域、突出重要交通樞紐干線、突出重要過境保障地段、突出重要軍事政治和經濟目標的編組格局,確保民兵預備役隊伍更加實用、管用和好用。
積極發揮作用。堅持安保執勤常態,注重抓好重大活動、重大節日、重要目標的巡邏執勤,組織民兵應急分隊廣泛開展護村、護路、護廠、護塘和護園活動。組織民兵積極參與文明城市創建,廣泛開展普法教育、文明禮儀宣教等活動,在文明城市創建中展示良好形象。組織醫療救護、交通運輸、通信保障等專業分隊開展健康保健、線路巡查、車友報警等民生服務,在服務社會管理中提高動員保障能力。堅持在建有民兵組織的企業中開展民兵崗位知識競賽、和諧勞動關系、企業文化建設、專業技能創新等活動,通過有效作為贏得社會支持,同步推動國防后備力量建設,促進黨管武裝優良傳統不斷適應新形勢、發揮新作用、實現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