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光輝的榜樣
作者:大義 曉若 武林 扎西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6-09 瀏覽次數:8379
龍樹林(1911—1939)
涂正坤(1897—1939)
魯雨亭(1899—1940)
王豐慶(1907—1940)
龍樹林(1911—1939)
龍樹林是江西上饒人,原名龔盈炳。少年時在茶場、煤礦做過童工。1928年參加弋(陽)橫(峰)農民暴動。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后被選送彭楊軍政學校學習,畢業后任紅十軍炮兵連長,參加了贛東北蘇區粉碎國民黨軍進剿的多次戰斗。
1932年7月,龔盈炳由中共中央選派到蘇聯克拉辛炮兵學校學習,改名龍樹林。兩年學習軍政成績名列榜首,又由校方推薦到伏龍芝陸軍大學深造。1935年7月,作為莫斯科留學生代表列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7年底,龍樹林回國參加抗日戰爭。1938年1月,到新四軍工作,在南昌參與籌建教導隊。4月,教導隊遷至皖南巖寺,擴編為教導營,龍樹林任政治教導員。8月,教導營又擴編為教導總隊,龍樹林任訓練處副主任,后任大隊長,并兼軍政課程的教學。同年11月,調任新四軍挺進縱隊政治部主任。
針對這支新組建的抗日武裝的薄弱環節,他著重抓政治思想教育,介紹紅軍優良傳統,并組織軍政干部分批到新四軍軍部和第一支隊學習,使部隊軍政素質和戰斗力迅速得到提高。
1939年1月,為貫徹中共中央關于新四軍東進北上的行動方針,龍樹林和梅嘉生率領挺進縱隊第三、第四支隊各一部北渡長江,和先期過江的第二支隊,在江都的嘶馬、大橋一帶建立了新四軍主力北上的橋頭陣地。不久,原為國民黨川軍連長的第二支隊司令員方鈞,在國民黨頑固派重金收買下企圖率部叛變。龍樹林受命率部繳方鈞部械。4月17日夜,在即將完成任務時,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8歲。
陳毅聞訊極為震驚和悲痛,在悼詞中說:龍樹林的思想作風,“代表新四軍的優良傳統”;“新四軍的光榮成績,就是這批先烈血肉鑄成的。他們的血肉是江南抗戰的紀念碑”。
涂正坤(1897—1939)
涂正坤是湖南平江人,原名涂正生,化名喻義華。192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家鄉組織群眾同地主豪紳作斗爭。
1927年秋,他率領當地工農武裝,參加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起義失利與主力失去聯絡后,率部轉移到連云山白花尖一帶打游擊。因他參加革命,其父母先后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這更加激發他的階級仇恨。1929年至1934年,涂正坤先后任中共平江縣委書記,湘鄂贛省委組織部部長,湘鄂贛軍區修(水)銅(鼓)宜(豐)奉(新)邊戰分區政治委員。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他與傅秋濤等在湘鄂贛邊領導了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為革命保存了近500名黨員干部、390多名紅軍戰士。1937年2月,任中共湘鄂贛省委書記。
1937年底,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湘鄂贛省委改為特委,涂正坤仍任書記。1938年2月,他兼任新四軍上校參議、新四軍駐平江嘉義留守處(1939年4月改稱通訊處)主任。他和其他同志一道,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湘鄂贛邊區的抗日救亡斗爭。一面迅速整頓和恢復黨的組織,發展黨員;一面宣傳中共團結抗日主張,建立和健全抗日群眾團體,廣泛動員青年參軍參戰。他把自己獨生女兒送到新四軍抗日前線,鼓勵她英勇殺敵,后在蕪湖反掃蕩戰斗中壯烈犧牲。他想方設法籌集資金和藥物,治療留在嘉義的100多名傷病員,使70多人康復重返前線。
1939年1月,涂正坤任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仍留駐平江。新四軍平江留守處有聲有色、卓有成效地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成了國民黨頑固派眼中釘。1939年6月12日,國民黨第二十七集團軍根據蔣介石的密令,制造了震驚全國的平江慘案,涂正坤等六人壯烈犧牲。
8月1日,延安黨政軍民各界萬余人舉行大會,悼念涂正坤等烈士。會場正中懸掛著中共中央的挽聯:“在國難中惹起內訌江河不洗古今憾,于身危時猶明大義天地能知忠烈心。”毛澤東、朱德、陳云、彭德懷等送了挽聯。
魯雨亭(1899—1940)
魯雨亭是河南永城人,名鴻逵,字雨亭。1919年在“五四”愛國運動影響下,魯雨亭棄文學武,考入河南宏威軍事學校。1920年離校后,在舊軍隊任過掌旗官、軍法處長,還任過河北武安縣縣長。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魯雨亭任國民黨河南省政府保安處秘書處長,積極響應共產黨抗日救國號召,組織民眾參加抗日活動。不久回永城縣任縣長,積極支持中共地方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使永城縣境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當地反共頑固勢力聯名向國民黨省黨部控告他“赤化永城”。日軍侵占永城后,魯雨亭辭職下鄉,拉起一支抗日游擊隊伍,打擊日寇,消滅漢奸。
1938年底,新四軍游擊支隊到永城一帶活動。魯雨亭立即派人聯系共同抗日。他斷然拒絕國民黨的高官厚祿收買,決定投奔新四軍。1939年8月29日,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游擊支隊第一總隊,魯雨亭任總隊長,同時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部隊整訓后,轉戰夏(邑)永(城)碭(山)地區打擊日偽軍,消滅土頑,開辟夏永碭抗日根據地,直接威脅徐州之敵,成為這一地區的一支抗日勁旅。
1940年二三月間,魯雨亭率部在芒碭山地區勝利進行兩次反圍剿戰斗,殲滅日偽軍數百人,給予敵人以迎頭痛擊。4月1日,日偽軍數千人突然向第一總隊駐地發起報復性攻擊,魯雨亭和政治委員孔石泉決定跳出合擊圈,變內線作戰為外線作戰。他在李黑樓指揮一部兵力抗擊日軍進攻,掩護大部隊轉移。敵人集中兵力向李黑樓撲來,機槍手犧牲,他抓起機槍向敵人猛掃,打退敵人數次進攻,他也中彈負傷。傍晚敵人瘋狂反撲,他率部突圍時又身中數彈,英勇殉國。
為了紀念這位抗日英雄,新四軍游擊支隊將魯雨亭的家鄉河南省永城縣山城集改名為雨亭集,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圖書館命名為“雨亭圖書館”,第一總隊報紙命名為《雨亭報》。永城人民還在芒碭山南麓為他建立了雨亭祠。
王豐慶(1907—1940)
王豐慶是江西弋陽人。1928年弋陽、橫峰農民起義,建立工農革命軍。王豐慶投身革命軍,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3年紅軍游擊隊編為皖贛挺進師(后為獨立師),王豐慶任師政治委員。紅軍主力長征后,他率獨立師留在蘇區,轉戰于都昌、湖口、婺源一帶,堅持三年游擊戰爭。1936年任中共皖浙贛省委委員兼皖贛特委書記。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紅軍游擊隊編入新四軍。王豐慶先后任第一支隊第二團第三營政治教導員,第一支隊政治部民運科科長。1938年5月,他隨新四軍先遣支隊進入蘇南,協助粟裕進行戰略偵察,并參加韋崗首戰。7月,王豐慶作為新四軍代表被推選為鎮江、句容、金壇、丹陽四縣抗敵總會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協助主任、愛國人士樊玉琳工作。他兢兢業業,謙虛謹慎,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取得樊玉琳的信賴。他充分發動群眾,配合戰地服務團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組織群眾抗日團體,配合新四軍整頓地方游雜部隊,為部隊籌集糧款,為開辟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做了大量工作。陳毅稱贊他“在培養地方領袖人物和重建黨的地方組織方面,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1938年9月,中共蘇南特委成立,王豐慶任委員兼軍事部部長。1939年5月任新編第六團副團長兼政治處主任。后又繼續做民運工作,配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歷經艱險把宋慶齡等各界人士募捐的貴重藥品、醫療器械等運送至江北。
1940年10月,蘇南新四軍主力北渡后,江南四縣抗敵總會所轄地方武裝編為獨立第一團,王豐慶任團長。他親自組織軍事訓練,擔任游擊戰戰略戰術課目的教官。
1940年11月10日,王豐慶率部迎護中共蘇皖區委書記鄧仲銘經太(湖)滆(湖)地區到茅山,途中在武進縣吊橋鎮突遭日軍千余人圍攻。他指揮部隊掩護鄧仲銘和警衛人員突圍,危急時刻懷抱機槍向敵人掃射,不幸頭部中彈,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