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一個老共產黨員的胸懷 ——記中共天臺縣委首任書記鄒逸
一個老共產黨員的胸懷 ——記中共天臺縣委首任書記鄒逸
作者:曹欽濤 陳日貴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5-28 瀏覽次數:8341
鄒 逸
為了編寫黨史二卷,搞清楚天臺縣解放初期的一些情況,我們好幾次采訪了中共天臺縣委首任書記、96歲高齡的鄒逸同志。他對黨的堅定信念、豁達的革命胸襟,使我們折服。
在艱難困苦中對黨的事業執著堅持
鄒逸原為江蘇省南匯縣(今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人。1916年出生在一戶貧苦人家。1926年因父病故,家境貧困而輟學,少年時干過農活,后來當過學徒和郵差。在進步人士引導下,他一面工作,一面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9月參加革命工作,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郵政系統做黨的工作。1945年1月,因叛徒告密,他被日偽上海市政府逮捕入獄。在獄中,他千方百計保持同黨組織的聯系,并得到黨組織的指示。他堅持斗爭,任憑敵人軟硬兼施,始終堅貞不屈,沒有泄露黨的任何機密。在黨組織的多方營救下,于當年3月出獄,回到革命隊伍。同年6月參加新四軍,任淞滬支隊武工隊隊長。抗日戰爭勝利后,新四軍主力北撤。鄒逸奉命留在上海,任中共上海郵政局支部書記。1947年5月調四明山中共浙東臨委工作。
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北撤后,原中共浙東區委宣傳部長、浙東行政公署秘書長顧德歡重返浙東,會同堅持在浙東的同志,決定把分散在各地的小型武工隊集中起來重建四明山主力武裝,開展武裝斗爭,恢復游擊根據地。中共四明工委在余姚福田庵集中43位同志,成立了“三支隊二大隊第四中隊”,對外稱“三五支隊第四中隊”,群眾說“北撤的三五支隊又回來了”。
這支武裝力量一建立,即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恐慌。浙保一個團進行拉網式清剿。鄒逸和同志們隱蔽在深山密林中,茅棚是用毛竹、大簞搭建的,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飯是靠地下黨員送來的,一天吃一餐或一兩天吃不上飯是常有的事。“竹筒飯”就是共產黨員為山上革命同志送飯時創造發明的。他們必須做到“說話不出聲,燒飯不露煙,點燈不漏光”,其環境之艱難是可想而知了。鄒逸同志就一直堅持戰斗在天臺山上。
1948年8月,中共寧(海)天(臺)新(昌)縣工委成立,鄒逸為書記。10月,浙東臨委、臺屬工委為開拓天臺、新昌工作,決定將寧天新縣工委分為中共寧(海)新(昌)縣工委和天(臺)新(昌)縣工委。鄒逸任天新縣工委書記兼縣大隊政委。天新縣工委成立后,鄒逸在深入農村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二五減租”和“三抗”(即抗丁、抗糧和抗稅)斗爭,得到群眾擁護。
在浙東臨委、臺屬工委領導和浙縱尤其是四支隊的大力支持下,天新縣工委先后開辟了北山、城區、南山和儒岙四個游擊區;所轄區域共有人口30萬余人,其中天臺縣20萬(約占全縣農村總人口的90%),新昌10萬余人(約占全縣人口的25%左右)。地方武裝從原來的兩人槍發展到400余人槍;干部從原來的八人發展到100余人;黨組織從無到有,天新縣工委轄兩個區委(北山和儒岙)、三個支部。
1949年2月10日,我游擊武裝第一次攻克天臺縣城后,中共浙東臨委組織部長王起宣布鄒逸為天臺縣縣長。5月24日天臺縣解放后,6月6日,中共天臺縣委、縣人民政府成立,鄒逸任縣委書記、縣長、縣大隊政委。當時干部配備原則上南下干部負責主要領導工作,只有天臺例外,從這里可以看出鄒逸在解放和領導天臺工作的重要作用了。
中共天臺縣委、縣人民政府成立后,在接收國民黨縣政府各個部門中,鄒逸和副縣長張鴻云都強調《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入城守則》和《約法八章》。當年進城的指戰員和新政權的工作人員連群眾的一口白開水都沒喝。
1949年8月鄒逸調離天臺縣去省委黨校學習,后任臺州行署秘書科長、臺州麻紡廠廠長、省統計局財貿科科長、省百貨公司經營指導科科長、省針棉織品公司秘書科長、省文化用品公司儲運科科長、臨海方溪水電站副指揮、臨海縣桔果辦事處主任、臨海副食品公司副經理、涌泉西嶺桔場負責人等職。
受冤屈對黨的信念不動搖
1955年4月在“審干”中,由于歷史上做地下工作時,曾因被捕蹲過日偽的監牢而又放出來了,鄒逸被誣為“叛徒”,受到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開除黨籍,甚至定性為“階級敵人”,調離工作崗位,交群眾管制、批斗的錯誤處理。在10年內亂中鄒逸又遭到“造反派”殘酷、無情的輪番批斗,受盡皮肉之苦。愛人吳建也被牽連,子女無法上學,其所受的壓力、打擊之苦,是我們今天許多人難以想象的。
鄒逸堅信自己所走的路是正確的,堅信自己所受的冤屈是暫時的,黨不會忘記自己的。鄒逸被下放勞動,先后在臨海森工站、臨海縣供銷社桔果公司、臨海杜下橋供銷社、白塔橋副食品商店等單位當工人、當店員。心胸開闊的鄒逸沒有怨言,踏踏實實地做好工作。有的人不理解,有人為他鳴不平。他總是耐心地加以解釋。他說:“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當省委書記、地委書記、縣委書記、鄉鎮黨委書記,當省長、專員、縣長、鄉鎮長等都是革命的需要,職位越高,責任越重。當業務員、保管員、炊事員、飼養員……也都是革命的需要,我們的社會就像一臺機器一樣,是由各個零部件組成的,缺一不可。革命工作也一樣,沒炊事員就沒飯吃,怎么叫戰士與敵人拼刺刀;沒飼養員,再好的駿馬也上不了殺敵的戰場;沒營業員,工廠生產的日用工業品,農民生產的副食品就到不了消費者的手里,廣大群眾的生活也無法得到保障。這些都是基本道理,人人應該懂得,干部同群眾絕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
1968年初夏,鄒逸的老戰友陳日貴,在臨海白塔橋見到了在副食品商店當營業員的他,見到了老首長就像見到了父母一樣親切,他把在“文革”中受到的委曲和苦水一下子傾倒了出來。看到鄒逸工作服上寫有“叛徒”二字,老陳氣憤難平。鄒老卻樂呵呵地說:“要想得開些,看得遠點,要相信黨,相信群眾,對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估計,是不是三反分子或反革命,自己心中有數。心中無鬼,就不要害怕,總有一天黨會做出正確結論的”。可見鄒老的心胸是多么開闊。
1982年秋,鄒老與中共浙東臨委和浙東人民解放軍司令員馬青、參謀長張任偉,原臺屬工委書記、四支隊支隊長、政委邵明等出席天臺縣委在國清賓館召開的“天臺縣黨史座談會”時,在講到“文革”時,鄒老說:“要堅持黨的理想信念不動搖。要常想到有鐮刀、錘子圖案鮮紅的黨旗,要重溫入黨誓言和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信仰和信念是人生不可摧殘的精神支柱。要記住國家主席劉少奇和元帥賀龍是怎么死的。我們還活著,活著就要沿著他們的足跡走下去,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
1984年8月,中共浙江省委為鄒逸平反昭雪,恢復黨籍,強加在他頭上的一切誣蔑不實之詞全部推翻,還鄒逸同志一個老革命的真實身份。
幸福充實的晚年
1984年12月鄒逸在臨海落戶離休,享受地專級待遇。離休后,他積極參加各項社會公益活動,擔任臨海市和天臺縣新四軍研究會顧問等,積極參與原臺屬地區如寧海三門、天臺、臨海等地的黨史、新四軍歷史研究和教育、培養青少年等公益事業。
鄒老對革命老區群眾非常關心。天臺坦頭鎮歡岙、石梁鎮原臺屬聯絡站東峰村、下深坑、上深坑,原浙東人民解放軍后方醫院舊址等處,他常去走走,如立紀念碑、修公路等事,只要群眾有要求,他必定親自光臨。他看到山區群眾生活困難,往往自掏腰包救助。有的給300元、500元、有的給上1000元。他還一律讓受助群眾“保密”。到底資助了多少人,我們也無法知道。而他自己生活十分艱苦,至今仍住著上世紀60年代的老房子,連空調也沒有。
鄒老今年已96歲高齡,但身體健康,頭腦清晰,心情開朗。每日堅持散步,打太極拳,洗冷水澡,定期參加游泳、練書法。他說要忘掉恩怨與不快,記住快樂,每天有一個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