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將帥傳奇 > 紅軍初創時期三位杰出將領
紅軍初創時期三位杰出將領
作者:王中天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5-26 瀏覽次數:8330
志堅如鋼王爾琢
王爾琢是黃埔一期生,在黃埔學習期間加人中國共產黨。畢業后周恩來將他留下,連續擔任第二期、第三期的學生分隊長和黨代表。北伐時,周恩來派遣他擔任第三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二十六團團長。蔣介石叛變革命,王爾琢被迫轉人地下活動。
1927年8月1日,王爾琢隨周恩來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起義部隊撤出南昌后,南下廣東。部隊運動到三河壩,分兵兩路:主力由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率領直奔潮汕;朱德率領部分兵力留下阻擊敵人。
朱德率部與敵激戰三天,損失很大,撤出三河壩時,只剩下2000余人。形勢對起義軍極為不利,到達天心圩時,師以上黨的領導人均已離隊,只剩下一個團級政治指導員陳毅。軍事干部師團級的只剩下一個團參謀長王爾琢。
隨后,部隊在天心圩進行了改編,共編為一個縱隊,朱德任縱隊司令員,陳毅任縱隊政治指導員,王爾琢任縱隊參謀長。共計800人。
毛澤東與朱德井岡山會師后,王爾琢任紅四軍二十八團第一任團長。二十八團是朱德從三河壩保存下來的南昌起義部隊,全團1900多人,在紅軍中戰斗力最強。1928年5月和6月,在五斗江、草市坳和龍源口的戰斗中,王爾琢率二十八團三戰三捷,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28年,在井岡山斗爭非常困難的“八月失敗”中,二十八團二營營長袁崇全拉走隊伍叛變,朱德、陳毅派紅四軍參謀長兼二十八團團長王爾琢率林彪的一營追擊。一營長林彪先前已經感覺出二營長袁崇全的動搖,提出追上去武力解決。王爾琢與袁崇全是同學,又是同鄉,有較深的關系,他相信其與袁崇全的私人感情,沒采納林彪的意見。
當他們追進一個村子時,王爾琢大聲喊:“我是王團長,是來接你們的!”戰士們聽到他的聲音,沒打槍。袁崇全拿著槍從房子里出來。王讓他回去,他不回,兩人就吵了起來。最后袁崇全向王爾琢開了槍。王當場犧牲,年僅25歲。
王爾琢犧牲后,陳毅說是“紅軍極大損失”,朱德不得不心痛地兼起了該團團長。一直到1928年年底,才把這副擔子放到林彪肩上。
偏師借重黃公略
黃公略,湖南湘鄉縣人。黃埔軍校畢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與彭德懷等人領導平江起義,此后歷任紅五軍第四團黨代表、紅五軍副軍長、紅六軍軍長、紅三軍軍長等職。他參加了著名的前三次反圍剿戰爭,屢立戰功。
1930年底,紅軍第一次反圍剿,黃公略率紅三軍從正面出擊,迎擊東進的張輝瓚所率第十八師先頭部隊。12月30日拂曉,濃霧彌漫,紅三軍三個師隱蔽在龍岡黃竹嶺一帶,準備給來犯之敵一個迎頭痛擊。清晨,張輝瓚率第五十二、五十三旅及師部9000人馬,偷偷地從龍岡向君埠進犯。黃公略一聲令下,沉睡的山嶺頓時沸騰起來,英勇的紅軍很快把敵軍逼到河邊,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淹死,張輝瓚藏進草叢中被活捉。這一戰,全殲敵軍9000人,繳獲了大批武器。
1931年5月,在第二次反圍剿中,黃公略的紅三軍擔任主攻任務。15日晚,毛澤東趕往紅三軍軍部,和黃公略一起為尋找一條通往白云山的捷徑進行實地考察,終于在一位老表的幫助下找到一條小路。紅三軍于拂曉前踏上這條小路迅速趕到白云山將軍帽,搶在敵人之前占領了制高點。上午10時許,公秉藩帶著蔣軍第二十八師抵達山坑,黃公略指揮紅三軍從山頭上橫壓下來,頓時,槍炮聲、喊殺聲震天撼地。敵軍突遇天將神兵,頓時潰不成軍,二十八師大部分被殲。公秉藩倉皇逃至吉安。此后,紅三軍還和紅四軍配合,消滅了王金鈺的第四十七師。
1931年7月,紅軍第三次反圍剿時,黃公略指揮紅三軍及其他部隊突進敵軍后方蓮塘。8月5日,經過激戰,消滅了敵人兩個師。緊接著,又率領紅三軍佯攻龍岡,實際上突襲黃陂,僅用40分鐘即全殲敵四十八師。9月6日,紅三軍又配合兄弟部隊殲敵五十二師,俘敵5000多人,繳獲了幾百匹戰馬和大量槍支彈藥,師長韓德勤化裝成伙夫僥幸逃走。
紅三軍在黃公略率領下,與林彪的紅四軍、彭德懷的紅五軍并稱為紅軍中的三大主力。1930年7月,毛澤東在《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詞中,以“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一句,使他成為毛澤東在詩詞中贊頌的第一位紅軍將領。
1931年9月,黃公略率領部隊在行軍轉移途中,突遭敵機轟炸,為掩護部隊躲避,他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3歲。
文武全才伍中豪
伍中豪與林彪、黃公略一起被稱為井岡山斗爭時期的“三驍將”。毛澤東曾多次在干部會上稱贊說:“中豪同志能打仗,會做群眾工作,是個文武全才。”
伍中豪,湖南耒陽人。北京大學畢業,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與林彪是同班同學。1926年5月,赴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任軍事教官,結識了時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部長、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長的毛澤東,并結為知己。伍中豪十分佩服毛澤東對時局的分析,誠懇地對他說:“我這一生就跟定了你!”
“馬日事變”爆發,伍中豪轉入湖北,任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第十連連長。后隨盧德銘加入秋收起義,并跟毛澤東上了井岡山。
1927年9月28日,毛澤東親自率領張子清第一營和伍中豪第三營,冒著傾盆大雨攻克蓮花縣城,第二天到達江西永新縣的三灣村。毛澤東在此召開了前委會,對隊伍進行整編,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灣改編”。
11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攻克茶陵縣城,建立了工農兵政權。但是,新生的革命政權剛剛建立,國民黨吳尚師就將茶陵縣城團團圍住,想把工農革命扼殺在搖籃里。工農革命軍一團團長陳浩和副團長韓慶劍在毛澤東組織突圍的前夕,派手下去聯系吳尚師,準備陣前倒戈。
這天下午,營長伍中豪見陳浩的衛兵急匆匆往外走,覺得有些異常,于是帶三名戰士隨緊其后。衛兵正要出城,伍中豪一揮手,幾名戰士撲上去將其擒獲,并從身上搜出陳、韓二人的密信。伍中豪立即將此信交給毛澤東。毛澤東不動聲色,以召開軍事會議商議突圍事宜,將陳、韓抓獲處決。入夜,毛澤東率領所屬人馬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將隊伍拉到井岡山北麓的茅坪村,徹底脫離了險境。
1928年4月,朱德和毛澤東的兩支隊伍在井岡山會師后,正式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任政治部主任,王爾琢任參謀長,下轄九個團共8000余人,伍中豪任第三十一團團長,戰士900人,槍械最多,是當時的第一主力團。
1929年1月4日,紅四軍前敵委員會召開會議,決定由彭德懷領導的紅五軍與紅四軍三十二團留守井岡山,紅四軍第三十二團、第三十一團突圍向外發展,以牽制敵人。但是,突圍紅軍向哪一個方向發展,成了會議的焦點。有的主張向贛東,有的主張向贛北,有的主張向湘南。伍中豪深刻地分析井岡山周邊敵我態勢,主張向贛南發展。毛澤東經過周密考慮,最后采納了伍中豪的意見,親自率領紅四軍主力突出敵人的包圍,向贛南挺進。
2月29日,伍中豪率部抵達瑞金城北的大柏地,抓住敵劉士毅第十五旅孤軍突出的弱點,利用有利地形,采取圍堵伏擊的戰術,把敵人趕進“口袋”,一陣強攻猛打,殲敵兩個團800余人,生俘敵團長,取得了進入贛南第一個勝利。
3月20日,紅四軍重新整編,下轄三個縱隊(相當于師),伍中豪擔任第三縱隊司令員。同年5月,為了進一步擴大根據地,伍中豪率第三縱隊5000名紅軍秘密挺進閩西,出其不意攻打閩西重鎮龍巖,并帶動了閩西七縣農民起義,建立蘇維埃政權。
獨具慧眼的毛澤東對朱德說:“軍長呀,中豪現在就可以指揮三十萬人馬了,看來你我得多給他招兵買馬喲。”
“是啊,以后你仍是他政委嘛,我就打算給他當后勤司令啦。”純樸敦厚的朱德帶著濃厚的川音應答毛澤東。
1930年6月,第三縱隊擴編為紅一軍團第十二軍,伍中豪任軍長,譚震林任政委。不久,伍中豪因患肺炎病住院。同年10月出院在歸隊途中,途經安福縣城時,突遭安福縣靖衛團的包圍襲擊,被靖衛團團長羅漢茍開槍殺害,年僅25歲。
聽到伍中豪犧牲的消息,毛澤東萬分悲痛,幾天都沒出門。性格暴烈的紅三軍團長彭德懷,親率5000多名紅軍,把安福縣靖衛團團團圍住一舉殲滅,殺害伍中豪的兇手羅漢茍被活捉,押赴到伍中豪遇害的亮家山,彭德懷監斬,軍政委譚震林親自操刀,將羅漢茍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