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千古奇冤驚國人
千古奇冤驚國人
作者:浮山雨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5-22 瀏覽次數:8332
《葉挺》
清明時節,我和朋友去涇縣參觀新四軍軍部舊址。涇縣,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地,現代中國革命史驚天慘案,既昭示了國民黨反動的本質,又警醒了當時對國民黨抱有幻想的善良人們。涇縣的城邊有條大河,叫青弋江,河水靜靜流淌,河中泊著小船,水邊婦女洗衣,河灘水牛吃草。遠處,連綿群山,水中黛色。我們先到城郊新四軍革命烈士陵園。進入大門,迎面是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的碑刻,上臺階,左側是皖南事變雕塑,右側通向烈士陵園臺階,過臺階則是紀念廣場。環顧圓形廣場,四周佇立九根高低不一的石柱,其中陵門前兩根完整石柱共同托起一根橫梁。朋友告訴我,這象征9000將士只有2000突圍戰士奮戰的英勇壯舉,而七根殘缺不全的石柱,反映著7000將士命運悲劇。陵門正中石刻“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從左側登高,則是鄧小平親自題詞的皖南事變烈士紀念碑。我們懷著肅穆沉重的心情,向烈士紀念碑鞠躬,鞠躬,鞠躬!我們看環繞紀念碑的碑廊,碑刻諸多無產階級革命家題詞,盡顯哀思,寄托敬意。
好在我們帶著小車,又擇道前往皖南事變的主戰場——茂林。茂林,三面環山,一面依水,易守難攻,實屬戰略要沖。沿途隨處可見是中央領導的題詞,極盡頌揚。青山綠水,山坡怒放映山紅,如火鮮艷,想新四軍前輩犧牲在此,我不由嘆道:“青山埋忠骨!”到石井坑軍部前線指揮所,我們下車進村,一位農婦告訴我們:這里就是當時的激戰場。這位農婦還說:“聽我婆婆講,當時來了許多軍隊,在我家燒飯。”她指著對岸橋畔的一棵大樹說:當時打得非常激烈,這棵樹上就有許多槍彈。我們看樹上果然彈痕星布。走過小橋,左側一座徽派建筑,門前立有涇縣人民政府1991年12月建立“石井坑守戰前線指揮所舊址”石碑。碑文:1941年1月10日,我新四軍中路縱隊由高坦翻越東流山,到達石井坑。軍部前線指揮所即設于此。葉挺軍長住在右側廂房內,當日國民黨集結五個師的兵力,向我石井坑陣地發動猖狂進攻,戰斗空前激烈,我軍傷亡很大。1月12日晚,葉挺在此主持召開了皖南事變中最后一次軍事會議。
離開石井坑,我們驅車沿著茂林到云嶺鎮。車在山區彎曲行進,望窗外,秀峰相疊,郁郁蔥蔥。拐過高山,豁然開朗,進入開闊山坳,這就是聞名的云嶺了。云嶺四周環山,呈狹長地形。東西高山相峙,中間一方又長又寬的平地,約有六平方公里,可以說是田疇萬畝。皖南四月,田野生機盎然,處處菜花燦爛,春風自然撲面。遠處,三兩農人耕作。新四軍軍部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近現代八大重要史跡之一,陳毅同志于1963年親筆題寫了館名。它位于涇縣西25公里云嶺,是黃山的余脈,海拔500多米。其間分布有羅里村、湯村、高嶺村、新村、南堡村、章家渡等30多個自然村。云嶺東接涇云公路,南依青弋江,西靠黃山,北望長江,風景秀麗。新四軍軍長葉挺有詩贊日:“云中美人霧里山,立馬懸崖君試看。千里江淮任馳騁,飛渡大江換人間。”一條小河由北向南流過,山清水秀。遙想70年前,那場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便使云嶺悲響世界。1938年8月2日,新四軍軍部進駐云嶺,直至1941年1月皖南事變,共兩年零七個月時間。現在我們懷著對葉挺將軍的敬仰,懷著對皖南事變中壯烈犧牲的新四軍將士的哀痛,神情肅穆地走進云嶺。
《囚歌》
當時新四軍司令部設在羅里村,村上兩幢徽式建筑的地主莊園,一叫種墨園,是軍長葉挺和參謀處住處;一叫大夫第,是副軍長項英和秘書住處。村外是軍部大會堂、修械所、中村教導總隊等處。我們進種墨園,園前是葉挺高大的塑像,畢竟是大戶人家,有樓,葉挺夫婦和參謀長夫婦分別住一間不足10平米的屋子。大廳是作戰會議室。一張老相片讓我感動,這是葉挺將軍一家子,西裝革履的葉挺站在前面,他的五個子女一排站在他身后,他的夫人李秀文燙發,旗袍,抱最小的孩子站在一邊。相片訴說著:葉挺是既愛生活,又愛國家的“北伐時期虎將,抗日時期岳飛”。葉挺(1896-1946),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和新四軍的領導人之一杰出的軍事家,廣東省惠陽縣人。抗戰爆發,葉挺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中奉派與國民黨軍交涉時被扣;他嚴詞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在牢房中書寫《囚歌》以明志:“我只能期待著,那一天——地下的火沖騰,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1946年3月葉挺出獄,同年4月8日自重慶飛返延安,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同機遇難者還包括葉挺的夫人李秀文和女兒葉揚眉、尚未取名的孩子“阿九”以及王若飛、博古(秦邦憲)、鄧發等中共重要領導人。從種墨園走出,我們見到左側墻上“抗戰到底”四個大字,是葉挺所書,字字力拔。
大夫第離種墨園不遠,正廳是項英生平展。左側偏房則是項英等領導人及秘書處人員的辦公及居所,張云逸、羅炳輝也在此居住過。我們看副軍長項英照片,樸實憨厚。項英(1898-1941),湖北武昌人,中共黨員,工人運動領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領導人之一,新四軍的創建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三年南方游擊,他出生入死,九死一生。皖南事變后率軍部10余人隱蔽于附近山區,3月13日凌晨在涇縣蜜蜂洞被叛徒殺害。遺骸于1955年6月19日移葬于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1990年,在武昌為項英立了銅像,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題詞:“項英同志浩氣長存”。我們參觀軍部之后,便到軍部大禮堂。軍部大禮堂正對面是挺立的項英塑像,禮堂大門后是戲臺,既是新四軍演出的場所,也是會議的主席臺,戲臺正中是周恩來演講塑像。
我幻見:1941年1月4日深夜,北風呼嘯,大雨傾盆,新四軍9000名指戰員在《別了皖南》的悲壯歌聲中,揮淚告別皖南父老鄉親,頂寒冒雨,踏上北移歷程。皖南山勢陡峭狹窄,加之寒雨,可想新四軍9000人馬沖突騰挪,是如何艱難困苦,是如何突圍血戰,是如何悲壯慘烈!七天七夜激戰!七天七夜激戰!新四軍3000多人犧牲,4300多人被俘,只有2000人突圍,葉挺被扣。現在我們站在云嶺,才深深體會周恩來的怒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這是何等憤怒,這是何等悲忿,這是何等傷痛!又透著何等無奈!此時此刻,國民黨頑固派卻碰杯相慶,蔣介石公然取消新四軍番號。
烈士鮮血不會白流,烈士鮮血震醒國人,烈士鮮血驚醒共產黨人!共產黨針鋒相對,發布命令,在蘇北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由陳毅代軍長。
我回望云嶺山水,看葉子河上“葉挺橋”依然原處,這是1938年冬,由葉挺軍長主持設計、建造的便民過河木質欄板橋。橋,記錄著葉軍長當年對民眾的一片深情。皖南春來早,正是油菜花開季節,田野已有農人趕牛平田,準備栽第一茬水稻了,真是男耕女織皖南云嶺,悠然自得世外桃源。我再環顧大山平野田疇,云嶺村靜靜無語,葉子河潺潺流淌。我如是想:云嶺,千古奇冤驚國人;歷史,千萬不要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