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余熱獻老區 為民辦實事 ——盱眙縣老促會促進革命老區黃花塘鎮發展紀實
余熱獻老區 為民辦實事 ——盱眙縣老促會促進革命老區黃花塘鎮發展紀實
作者:盱眙縣老促會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5-22 瀏覽次數:8327
盱眙縣老區開發促進會自1993年成立以來,注重通過出主意、想辦法、當參謀、搞調研等方法,及時向黨委、政府建言獻策,為幫助革命老區,特別是在推動黃花塘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了黃花塘鎮干部群眾的高度贊揚。
把老區人民的冷暖時刻掛在心間
盱眙縣黃花塘鎮素有“淮安南大門”之稱。1943年1月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移駐黃花塘,1945年9月19日新四軍軍部北上淮陰而撤離,共兩年零八個多月。在這段歲月里,老一輩無產階段革命家同志在這兒運籌帷幄,指揮抗日,為民族的獨立解放譜寫了壯麗的詩篇。
新中國成立后,黃花塘鎮各項事業雖有所發展,但仍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黃花塘鎮的狀況還是鎮財政不足百萬元,負債1000多萬元。全鎮有120名“五保”老人,而敬老院只能容納24名,甚至還有一部分抗戰老戰士都沒有住進敬老院。到2006年,全鎮尚有1.8萬人飲用土井水或池塘水,每年因飲這種水導致病患者達100余人。鎮衛生院門診樓18間屬于危房需要重建,醫療器械嚴重缺乏。基礎設施十分薄弱,下水道不通,路燈不亮,沒有公共廁所。全鎮急需修建的農村公路達97.8公里。盱眙老促會在馬金禮會長帶領下多次到黃花塘調研后,對黃花塘鎮的這種狀況心急如焚,很快寫成調研報告,上報給省市老促會和縣委縣政府,并親自到省市老促會請求對黃花塘鎮給予支持。
真情感動了上級部門
盱眙縣老促會的強烈呼吁,引起了省市縣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08年縣老促會積極參與市老促會組織的對黃花塘新農村建設調查,事后,市老促會向市委領導寫了報告,市委常委專門召開辦公會研究。同年11月6日,縣委、縣政府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落實市委常委辦公會議紀要精神。通過上下聯動、合力爭取,2009年僅黃花塘鎮的飲水工程、衛生院建設、敬老院遷址擴建、集鎮建設四項,省支持經費即達1034.32萬元。
早在1999年,縣老促會就曾爭取到省有關部門支持,先后投入60萬元支持黃花塘鎮棗園旋板廠、新街木材加工廠、友發食品公司,緩解了流動資金不足的矛盾。2001年在省老促會幫助下,上級撥款26萬元在黃花塘村建成一口150米深的水井,解決了黃花塘村及周邊部分約1600人的飲水困難。在省、市、縣老促會促成下,上級部門扶持黃花塘一期工程建設資金430萬元,建成占地6000平方米、主體紀念館1000平方米的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
無私奉獻推動了黃花塘鎮的各項事業的發展
在省市老促會支持下,盱眙縣老促會先后為黃花塘鎮爭取扶貧資金3576萬元,這筆資金的投入,推動了黃花塘鎮各項事業的發展。如今,黃花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黃花塘鎮人民發揚鐵軍精神,新建了20多座小水庫、20多座機灌站,開挖了30多華里的三級翻水渠道,使全鎮6萬多畝農田基本實現了旱澇保收。
為發展經濟,黃花塘鎮加強了招商引資力度。2010年鎮工業集中區的14家企業創銷售產值5600萬元,稅收243萬元。目前初具規模的行業是玩具加工、機械配件、金屬粉末制造、塑料制品等。他們生產的長毛絨玩具遠銷歐美、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由于各級老促會的支持和鎮經濟的發展,民生得到大大改善,全鎮16個村,村村都通上水泥路,組與組之間基本通上了石子路。全鎮絕大部分村民都用上了潔凈的自來水。鎮衛生院新建兩幢大樓2000多平方米,添置了比較先進的醫療設備,提升了醫療服務水平,初步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鎮的目標。2009年省民政投資50萬元,新建一幢700平方米的敬老院,全鎮的“五保戶”都可在此安度晚年。
隨著鎮經濟實力的增強,黃花塘鎮的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加速推進,先后投資300萬元,改造商業街、中央大道、農民街,提升了凈化、硬化、美化檔次。文化教育事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2008年投資40萬元,新建了文化活動中心,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村村有農家書屋,戶戶通有線電視。
如今的黃花塘已駛上了經濟騰飛的快車道。每當人們看到這政通人和、百業興旺的局面時,都深情地說:“黃花塘鎮能有今天的新氣象,其中傾注了各級老促會老同志的大量心血。老區人民會永遠記住他們,感謝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