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抗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
抗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
作者:羅平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5-15 瀏覽次數:8397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中國是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戰場,持續時間最長,牽制和消滅敵人最多,作出的犧牲最大,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而中國共產黨在這場戰爭中,從加強自身建設入手,強組織,強隊伍,從而成為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是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利益的最堅定的維護者。九一八事變以后,黨始終站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最前列。
中國共產黨首先提出“團結抗戰”的主張,并為爭取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堅持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了艱苦努力。
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全面爆發以后,制定了全民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雖然國民黨拒絕接受這條路線,但在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內得到認真貫徹,黨在這場全民族反侵略戰爭中起了政治領導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指出抗日戰爭最后勝利必定屬于中國人民,但抗戰不會速勝,必須實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這一方針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成為長期抗戰的指導原則。為了堅持這一原則,中國共產黨在其領導的抗日部隊中,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使其擔負著配合正面戰場、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并使自身獲得發展壯大,最后把日本侵略軍趕出中國。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獲得大勝利、大發展。在八年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抗擊了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消滅日偽軍171.4萬余人,其中日軍52.7萬余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余支,各種炮1800余門。與此同時,自身也獲得很大發展,人民軍隊由抗戰開始時的四五萬人擴大到120萬人,民兵260萬人;根據地由陜北僅有的面積不大的一塊擴大到19塊,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
加強黨的建設是實現黨的領導的基本保證
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的建設做得最好的時期之一。
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目標是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黨。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黨非常重視思想建設,強調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解決共產黨員思想入黨問題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和行為準則。毛澤東為此樹立了兩個典型:一個是外國人白求恩,一個是干著平凡工作的八路軍戰士張思德;確立了兩個命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和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
除強調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和組織建設外,抗戰時期黨的建設增加了作風建設這一內容。重申黨的紀律是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黨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統一,實行民主基礎上的集中,集中指導下的民主。要求加強共產黨員的修養,指出共產黨員應在革命實踐和群眾斗爭中,加強學習、自覺鍛煉、潛心修養,樹立終身為共產主義奮斗的最高理想和黨員個人利益無條件服從黨的利益的最高原則。這期間開展的整風運動,便是一次普遍的、生動的、理論聯系實際的、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方法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實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的目的。
抗戰時期黨的建設獲得豐碩成果,集中體現在黨的七大上,主要是:確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確認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共產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規定黨內生活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把嚴格的集中制與廣泛的民主制結合起來,黨的高度的組織性、紀律性與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結合起來;概括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作風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作風,這是我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
抗戰時期黨十分重視開展學習運動
抗戰時期黨的建設始終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而思想建設又是從抓學習開始的。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報告中指出:“指導一個偉大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他號召“來一個全黨學習競賽,看誰真正地學到了一些東西,看誰學的更多一點,更好一些”。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全會決定在全黨開展學習運動,中共中央決定設立干部教育部,以張聞天為部長、李維漢為副部長。隨后召開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在這之后,延安各機關、學校、部隊均設立了主管干部教育的機構;規定每天二小時學習制度,獎勤罰懶;學習內容理論與文化兩樣或并重或偏重;方式是集體學習與個人自學并用,把學習理論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
1940年1月3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干部學習的指示》,要求全黨干部都應學習和研究馬列主義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在此期間,毛澤東陸續發表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以及《論政策》等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名著,供各級干部學習和研究。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批判了理論和實踐相分離的主觀主義態度和作風,要求樹立理論和實踐相一致的馬克思主義態度和作風。對于在職干部和干部學校的教育,應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的方針。抗戰時期全黨學習運動的最大成果,是為延安整風作了準備,并且為黨開創了良好的學習風氣,在以后幾十年黨的生活中產生了重大影響。
抗戰時期黨的建設,形成了許多新的理論,踐行了許多新的措施和做法,其中很多延續到今天,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和實踐意義。這一時期黨的建設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吸取,然而最重要的是學習敢于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精神,來推進當今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建設學習型政黨的要求。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世界在變化,形勢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深入,不斷學習、善于學習,努力掌握和運用一切科學的新思想、新知識、新經驗,是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因素。要把建設學習型政黨作為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抓緊抓好。”同時,我們黨還提出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任務,而建設學習型政黨則是實現這個任務的前提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