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新四軍小知識 > No.94 工商業和金融工作
No.94 工商業和金融工作
華中抗日根據地處于日偽包圍之中,斗爭激烈,環境艱險。在分散的農村和敵后環境下,要發展大工業是極其困難的。各戰略區從實際出發,注重建立一些小工廠,發展小型公營工業和合作工業,解決軍需民用物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根據地內,先后建有織布廠、彈棉花廠、染布廠、被服廠、皮革廠、肥皂廠、香煙廠、面粉廠、榨油廠、造紙廠、印刷廠等。公營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合作事業的發展。1941年春,淮南抗日根據地在天長縣鋼城創辦了“新群煙草公司”,生產著名的“飛馬牌”香煙,不僅解決了根據地軍民的需要,而且還支援了友鄰根據地,同時打人蕪湖、南京、鎮江、常州、無錫等敵占城市。華中各戰略區對個體手工業采取扶植、獎勵和引導的方針,積極創造條件,促其恢復和發展。各戰略區給農民提供貸款,擴大種棉種麻的面積,增產紡織原料,鼓勵發展農村手工紡織業,農戶生產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滿足軍民的需要。手工紡織業的恢復和發展,不僅打破了日偽的經濟封鎖,活躍了市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為堅持抗戰的新四軍及黨政機關、學校、團體,提供了必要的被服及各種軍用物資,為支援抗日作出貢獻。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對華中一方面采取嚴厲的封鎖政策,一方面對根據地農產品的輸出積極吸收,使根據地農業生產成為它的附庸品和掠奪對象。為了保護抗日根據地的物質資源,發展生產,保證供給,繁榮市場,穩定金融,華中根據地實行“對內自由貿易,對外統制”的貿易政策。在根據地內部,以發展公營商業為主,同時保護私營商業,但限制商業資本的過分剝削,取締奸商,反對投機倒把。對外貿易方面,禁止一切奢侈品及非必需品的輸入與根據地必需品的輸出,獎勵根據地必需品的輸入與根據地多余物品的輸出。
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抗日民主政府還實行進出口物資管制,開展以貨易貨的貿易政策,保障根據地所需物資的供給。敵人占領城市和交通線,控制工業品,抗日民主政府以農村為根據地,控制農副產品,特別是控制著糧、棉、油、豬等敵人最需要的主要生活物資,與敵人展開反經濟封鎖的斗爭。
華中根據地為了排斥偽幣、保護物資、活躍金融、扶植生產和繁榮經濟,建立了獨立的金融機構,廣大農村和城市先后使用過抗幣和華中幣。1941年4月,根據新四軍軍部的決定,在鹽城成立了江淮銀行。這是華中抗日根據地成立最早的一所銀行。在如東栟茶鎮成立了江淮銀行蘇中分行,建立印鈔廠。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各戰略區成立地方銀行。當抗戰進入最后階段的時候,對敵經濟斗爭日益激烈。1945年8月1日,新四軍政治部命令,在盱眙縣張公輔成立華中銀行,并授權發行統一的華中幣。華中各戰略區原設立的地方銀行,一律改組為華中銀行所屬的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