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新四軍小知識 > No.81 開辟浙東、創建三北
No.81 開辟浙東、創建三北
新四軍浙東抗日武裝,是1941年5月以后,由中共江南區委、路南特委領導的浦東渡海南下武裝為主,結合中共浙東地方組織領導的部分武裝組建起來的,新四軍軍部和第六、第一師先后輸送了大批干部,經艱苦奮斗,逐漸發展壯大,成為浙東敵后抗日的主要力量。并開辟了包括淞滬、三北(余姚、慈溪、鎮海3縣姚江以北地區)、四明、金蕭4個地區的浙東抗日民主根據地。
1941年2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根據皖南事變后的形勢,對新四軍做出新的戰略部署,其中指出:“關于浙東方面,即滬杭甬三角地區,我們力量素來薄弱,總指揮部(指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應增辟這一戰略基地,經過上海黨在該區域創立游擊根據地(以松江等處原有少數武裝作基礎)。”
中共中央中原局(1941年4月改稱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為貫徹中共中央軍委上述指示,決定將開辟浙東、浙西的任務暫交中共江南區委書記譚震林負責,同時決定原中共皖南特委書記譚啟龍在上海組織閩、浙、贛、皖4省聯絡站,負責打通與這4個省委的聯系。
1941年,浦東部隊先后有800多人分批南渡杭州灣到達王北。這些部隊是開辟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骨干力量,也是后來組成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的基礎。浦東武裝南渡到三北后,立即開展了抗日游擊戰爭。經過半年的艱苦奮斗,初步開辟出三北抗日游擊區。隨著軍事上的不斷勝利和統一戰線工作的開展,浙東抗日武裝在中共地方組織支持下,建立了政權性質的辦事處。至此,浙東三北抗日游擊根據地初步創立。
1942年6月下旬,根據華中局的指示,成立了中共浙東工作委員會,譚啟龍任書記,統一領導浙東敵后的抗日斗爭。同時,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和第六、第一師選派的干部何克希、張文碧、劉亨云等到達浙東,加強了浙東抗日斗爭的領導力量。7月28日,經中共中央華中局批準,中共浙東區委正式成立,譚啟龍任書記。8月19日、浙東軍政委員會成立,何克希任書記,對浙東抗日武裝實行統一領導。同月,成立了第三戰區三北游擊司令部,司令員何克希(化名何靜),政治委員譚啟龍(化名胡志萍),副司令員連柏生,參謀長劉亨云(化名劉云),政治部主任張文碧。隨即將浙東主力部隊統一整編為第三、第四、第五支隊,以及南進支隊、特務大隊、新國民兵團、海防中隊、教導隊和特務連。為加強共產黨的領導,中共浙東區委對浙東的中共地方組織進行了調整,除繼續領導路南特委外,還建立了4個地區級的工委,即三北工委、四明工委、三東(鄞縣、鎮海、奉化三縣東部地區)工委、會稽工委。不久,各工委改稱地委。各部隊的辦事處正式轉為地方政權,并成立了三北總辦事處。
由共產黨、新四軍領導的三北游擊司令部所屬部隊進入浙東雖然時間不長,并且使用國民黨軍第三戰團的番號,以地方武裝面目出現,但由于抗日堅決,發動群眾廣泛,很快引起日偽頑的注意。1942年8月以后,日偽軍即對三北游擊司令部部隊發動“掃蕩”,國民黨頑固派亦乘機加緊在浙東反共,日、頑、我三角斗爭形勢驟然緊張起來。
中共浙東區委和三北游擊司令部迅速調整部署,由譚啟龍、何克希、張文碧率三北游擊司令部機關及第四支隊和教導隊挺進四明山,控制了余姚、慈溪南部的一部分地區;由劉亨云率領第五支隊堅持三北;由連柏生率特務大隊和新國民兵團開辟慈溪東部和西部地區。
10月上旬,掃偽軍調集上千兵力“掃蕩”三北。國民黨第三戰區也指派忠義救國軍第一支隊等部3000余兵力于10月下旬南渡杭州海,分別在臨山(余姚縣北部)、段頭灣(慈溪縣北部)等地登陸,妄圖將三北游擊司令部部隊消滅在沿海地域。
中共浙東區委、三北游擊司令部根據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指示,決定在形勢變化的情況下轉變方針,集中力量首先鞏固三北陣地,并以游擊戰堅持姚(余姚)南、慈(溪)南原有陣地,并盡可能地爭取發展。1942年11月,為保衛和鞏固三北陣地,中共浙東區委、三北游擊司令部被迫集中全部軍事力量進行第一次反頑自衛戰。1943年初,三北游擊司令部部隊再度挺進四明山,攻克了梁弄,控制整個四明山地區,迅速推動姚江兩岸和四明山地區的抗日政權建設。1943年4~5月間,諸暨北部抗日武裝發展到六七十人。同年12月,建立了諸北辦事處,后開辟了金蕭游擊根據地。原在金華東部、義烏西部活動的第八大隊,于1943年7月進入諸(暨)義(烏)東(陽),開辟了以義烏北鄉為中心的諸義東抗日游擊根據地。這樣,金(華)蕭(山)地區的局面初步打開。
至此,以四明山地區為中心的浙東抗日根據地初步建成。三北游擊司令部所屬主力部隊已發展到近3000人。
1943年12月22日,新四軍軍部命令三北游擊司令部及所屬部隊改編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司令員何克希,政治委員譚啟龍,參謀長劉亨云,政治部主任張文碧。下轄第三、第五支隊、金蕭支隊、浦東支隊(后改稱淞滬支隊)、三北自衛總隊、四明自衛總隊和直屬教導大隊、警衛大隊、海防大隊。共有主力2300余人,地方武裝1300余人。